2023-06-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理財先理心|致富心態

財富所能帶來的最大利益是時間
首先說明:本書的操作手冊不是精明的理財知識、不是家財萬貫,也不是遠大的投資目標,僅是開放的思考模式
顛覆性的理財思維」 如果你問我對於本書的印象,我大概會這樣回覆。
雖然書名稱作「致富心態」,一個充滿銅臭味的標題,但它不教你致富,也沒有股票分析、提高儲蓄率等技巧,僅僅是闡述何謂「富足」。

金錢帶給我們的

回想起我們如何選擇大學、工作,理由大概不離「財富」、「穩定性」、「升遷速度」等答案,我認為有句話說得很好: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想像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恐怕不會為了賺取時薪而到公司,也不會因為富有,所以對於死亡無所畏懼。金錢於我們而言,最大的價值不是購買力,而是給予我們時間的自由--留下我們陪伴所愛之人的時間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卡爾.皮勒摩在《發現幸福:一千位長者交會我的人生三十堂課》中寫道:在這一千個人中,
沒有一個人說:如果你想快樂,就該全力工作,買下你能想像的任何東西。
沒有一個人說:你一定要有錢,甚至贏過身邊所有人,你才是成功。
沒有一個人說:你應該依據自己期望未來的收入能力去選擇工作。
富有是為了「用錢買時間」,然而我們總是「用時間買錢」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忽略了自己真正的財富。

他不是你的參照

談到我們文化給予我們的謬思,莫過於對於成功人士的定義。「金錢」、「財富」、「名聲」,當我們否定這些東西作為自我價值的依據時,總會有人說:「你又還沒得到,怎麼知道他們不是最重要的。」,請記住:
成功從來就不是客觀事實
我很喜歡這句話帶給我的啟發,因為我知道,每個人(甚至是不同時期的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都不同:
  • 國中時期,我的成功是父母愛的多寡
  • 高中時期,我的成功是成績的高低
  • 大學時期,我的成功是自我探索的深淺
自己對於自己的成功的定義都在改變,你怎麼能要求將普世價值設為唯一標準?
米奇.艾爾邦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提到,我們的文化一直在追逐「夠大、夠好、夠多」的概念。但在死亡面前,這是錯誤的,人的根本在於愛;在理財面前,這是錯誤的,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意。

不要忽略意外

我們知道意外不可避免,但在安排計畫時總是忽略,理財亦然。
我們即將迎來一波前所未有的多頭市場,證據也顯示如此。
所以你傾家蕩產,盡自己所能,運用槓桿謀求最高獲利。 突然,碰地一聲,股價應聲崩盤,你除了輸光所有積蓄外,還倒賠了無法償還的債務。
這個故事很耳熟,因為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投機客」,想著在海嘯襲來時,攀上自己所不能,但輕易地忽略如果失敗將帶來的後果。
在《正面思考的假象》一書中,談到我們共同擁有的過度樂觀的毛病。
我們時常高估未來遭遇正面事件的可能、低估遭遇負面事件的可能的傾向
海馬迴是我們腦中控管記憶的腦區,在我們回顧過去,或是未來展望時特別活躍。於生存而言,無時無刻害怕著死亡、病災等負面假設會在捕食者獵殺我們前將我們的心智耗盡。所以我們總是本能地忽略了負面事件。
沒錯,是「忽略負面」,而不是「凸顯正面」,別搞錯了。

結語

剛買這本書時,我還有點後悔,看到封面上「致富心態」四個字,心中被誆騙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媽還笑我說想錢想瘋了。在這邊強烈要求天下文化把名字改得中性一點,以免我們因為名稱錯過了一本好書。
如果你是已經讀完本書的人,看到這篇文章,應該會這麼想:「不是有20個單元嗎?怎麼內容這麼少?」我能給出的回覆是:「量少而精」,本書不愧是擺在暢銷櫃的書,每個單元都有其道理,但我還是希望在最短的內容透漏最多的訊息,讓更多人能看到這本書。
如果說我以前對於金錢的印象是「多多益善」,那麼讀完本書後我會想要賦予這些金錢意義。財富不應該是磊墜,不應該是作為一生的終點,我們要找到財富能帶給我們的價值,並以此為據,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