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我們求快是為了什麼?
所以到底什麼是“對於人民職業選擇自由之主觀條件限制”?
這是我今天的問題,很唐突,但其實是想討論對事情的快速理解態度
不論今天那個“到底什麼”-後面接了什麼都可以當作一個框架思考。
我們常常透過快速google別人的想法或者翻譯,而這些讓我們省略看原文、真實對話或文章的機會,也讓我們獲得快速有效的專有名詞對話,這樣的“快速”到底是好是壞?
回歸正題
最開始的我嘗試google,找遍所有能以夠白話的角度來解釋這件事的說法
查到最簡略的解釋是:可以靠後天努力的就是對主觀條件的限制,而不可靠後天努力的就是客觀條件限制。
how-如何實際操作?代入?
經由google後眾多的解釋中,我好像大略理解,但不懂的是如何代入到實際情況思考,於是我找了一題來鑑定我到底有沒有理解這個概念。
下列何者非屬對於人民職業選擇自由之主觀條件限制?
(A)禁止曾犯特定罪者駕駛計程車為業 (B)藥師執業處所應以一處為限 (C)經主管機關核准之證券投資顧問事業方得舉辦證券投資講習 (D)公務員於其離職後三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五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 監察人、經理、執行業務之股東或顧問
我們來實際代入:主觀就是可以靠後天努力,客觀就是非努力可達成的限制。
先了解問什麼?
題目中問的就是只有一個選項是客觀限制(無法靠努力達成),其他都應該是主觀限制
(A)也就是你犯特定罪就不能駕駛計程車,反之你可以靠“努力不去犯罪”就可以達到,所以是主觀條件(可透過後天努力達成)
(B)成為藥師後,只能在一處執業,先不論該規定合不合理,你成為藥師後,你再怎麼努力提升自己,你仍然只能在一處工作,不能多處執業-無法靠後天努力改變的事實
(C)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可才可以舉辦證券投資講習,核可有一定的標準和程序,你只要“努力達成核可標準”,就可以舉辦講座。-所以是主觀條件
(D)公務員離職3年內,不可擔任與離職前5年職務相關的董事等職務,但你可以透過努力擔任非相關職務的董事或經理人-看起來解釋好像合理?-所以是主觀條件
到底是什麼不懂?
在代入的過程中,蠻常會頓一下覺得,我好像在自圓其說什麼
感覺很不踏實,如果問我那到底什麼是主觀條件限制?我只講出了可以靠後天努力達成時,乍看好像給了一個不錯的白話版解釋,但你又隱隱覺得其實你根本沒有理解這件事,當你困擾又找了個題目去確認時...
你發現:你還是不太理解這句話是什麼,你只是照著別人的解釋來解釋給別人聽
甚至你會害怕別人又重複問了一次,「那到底是什麼?我根本聽不懂你的意思。」
這個不懂,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why-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在我透過寫下自己的不懂後理解-我還是不懂,我決定再去找一次原文來理解後,再寫下白話解釋給自己聽。
大法官於釋字649號解釋中對於主觀條件的原文:
人民選擇職業之自由,如屬應具備之主觀條件,乃指從事特定職業之個人本身所應具備之專業能力或資格,且該等能力或資格可經由訓練培養而獲得者,例如知識、學位、體能等,立法者欲對此加以限制,須有重要公共利益存在。
而人民選擇職業應具備之客觀條件,係指對從事特定職業之條件限制,非個人努力所可達成,例如行業獨占制度,則應以保護特別重要之公共利益始得為之。且不論何種情形之限制,所採之手段均須與比例原則無違。
經過自我理解和吸收後這兩段的意思是指:
所謂選擇工作的主觀條件限制,是指例如個人想當老師,而成為老師的資格(或能力、學識、體能等)是通過鑑定國考或者一定的大學畢業等等,而“國考和畢業程度”都是可以透過訓練培養的能力,進而達成。
而客觀條件限制:所謂行業獨佔制度,例如計程車就是要漆黃色的才能開,這個漆黃色的部分跟你個人是否多努力成為計程車司機無關,即使個人多努力也無法改變這件事,又因為這件事的本質和個人無關,而是影響整個市場或者大眾利益。
再來,以上這些是所謂的限制條件,但條件是訂出來的,不一定所有條件都是合理,所以會再過一個篩網告訴你這些條件需要符合比例原則,才合理。
那什麼叫符合比例原則?
就是你限制別人的手段,和你想維護的公共利益,除了有相關外,也符合適當的手段(最小侵害)才是正當的,其中又可觀之要達到客觀條件限制需要有特別重要公共利益才能限制,可見審核的標準會比主觀條件嚴格。
被誤會的不懂?
在兜了一圈後,所以我靜下心來思考,我到底在不懂什麼?
我才想到,我一開始一直搜尋找尋別人的白話版解釋,而這個初衷是為了
1.不想浪費時間看原文
2.想透過別人的理解後得到快速的答案
3.懶得想,直接吸收別人的想法就可以假裝自己懂了
在我打下一字一句後,我才能真正看懂自己的這一番操作是這樣讓自己兜圈
而為何說兜圈?因為我在快速得到別人的答案後,無法真正代入理解和運用,所以一直隱隱覺得自己不懂,也不知道為何不懂。
所以不懂在哪?
其一的不懂在於-那是別人吸收後的東西得出來的結論,你不知道原文和結論之間到底正不正確,所以不懂。
其二的不懂在於-因為你只單純知道字表面的意思,而沒有理解為何對方做出這個結論,就拼命地想快速代入操作,所以一直在操作上卡關,所以不懂。
而這一切都是背後的那個why
當你沒有認真思考你獲得的資訊和知識,只是拼命快速想收集那些碎片般地專有名詞(what)、代入操作(how),也許應用的好在某些時刻你會獲得效率。
但總還是有翻車的時候,你也許可以思考或嘗試去理解
那個背後的why
又可以說這件事的真實本質是什麼?你自己是怎麼理解?或者別人是怎麼理解這件事而得到的產出?又為何別人可以設想的到這個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