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大自然|讀赫曼.赫塞《鄉愁》有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赫曼.赫塞《鄉愁》﹞
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處女作《鄉愁》(1904)寫的是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培德自我的覺醒和人生的追求。
來自山村的培德,自小崇尙大自然,將大自然當人一樣疼愛,如同對待外國朋友或旅伴,傾聽它的心聲,如此他的憂鬱雖然沒有痊癒,卻也昇華、淨化了。他變得更加耳聰目明,辨認得出細微的聲調差異,更加清晰地聽見所有生命的脈動,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從而獲得清新、純真的泉源。
培德歌頌大自然,從對大自然的愛戀中,尋找快樂以及生命的動力,他鼓吹深度觀察、徒步旅行、享受藝術和活在當下。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引。他意圖以充滿吸引力的語言,讓青山、海洋與綠色的島嶼跟人們對話,促使人們去探看,在屋舍和城市之外,還有繽紛燦爛的生命,日日綻放著花朵,永不休止。
展開新生活之初,培德毫不在乎他人的生活,一逕將愛奉獻給無言的大自然,全心全意關注著大自然的一切。甚至於夜晚臨睡前,突然想起一棵很久未去探望的樹,他會摸黑出門,尋那模糊的身影,溫柔地凝視這棵鍾愛的樹,然後帶著它沉睡的印象離開。可見他對於大自然的愛,何其偏執。培德自言,「每當愁緒夜裡來襲,我會倚窗坐好幾個小時,毫無睡意。凝視漆黑的湖泊、映在蒼天畫布上的群山剪影,以及高掛的星星。心中一股強烈又怯怯的甜蜜,彷彿美麗的夜景,正帶著非難的眼神看著我;星星、青山與湖泊企盼一位懂得她們的美麗和隱含的苦痛,並代為表達出來的人,而我似乎就是這個人。」再看培德眼中的白雲,「它們是所有流浪、追尋、渴望與鄉愁的永恆象徵。正如雲彩心嚮往之並且倔強地飄遊於天地之間,人類的靈魂也戰戰兢兢地徘徊在有限的時間和永恆之間」。以上可以說,對大自然賦予了嶄新的美學與哲學的意義。
當培德遭到人生挫折,往往出外旅行散心及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幫助他重新站立起來,繼續在人生之路向前走,同時也啟迪了讀者封閉的心靈,在在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北市三重區清傳高商校長歐宗智,是臺灣文學研究專家,經常應邀至校外演講以及在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所出版《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臺北:前衛),論述鍾肇政、李喬、東方白和邱家洪等四位臺灣大河小說家的作品,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建構來說,可謂深具意義。 歐宗智表示,臺灣大河小說因賦予「臺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
二次大戰對人類命運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衝擊和轉變,深刻影響了石黑一雄,顯示他對自由、民主、博愛、和平等普世價值被挑戰的省思和憂慮,歷史、記憶與遺忘,成為石黑一雄文學世界的一貫主題。 (ㄧ)日本文化情境與認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6歲時就跟隨父親
Blog雖然飽受FB、ig等新興社群網站衝擊,但以內涵、長遠性及可看性言,Blog仍為立即性、社交性、淺碟性的FB之類所難以望其項背。 2008年9月19日,在當年風行一時、學生人人使用的「無名小站」,付費申設了帳號,開啟屬於我的部落客生涯。 其後Blog熱度漸退,「無名小站」盛極而衰,先是併入YA
新北市三重區清傳高商校長歐宗智,是臺灣文學研究專家,經常應邀至校外演講以及在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所出版《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臺北:前衛),論述鍾肇政、李喬、東方白和邱家洪等四位臺灣大河小說家的作品,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建構來說,可謂深具意義。 歐宗智表示,臺灣大河小說因賦予「臺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
二次大戰對人類命運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衝擊和轉變,深刻影響了石黑一雄,顯示他對自由、民主、博愛、和平等普世價值被挑戰的省思和憂慮,歷史、記憶與遺忘,成為石黑一雄文學世界的一貫主題。 (ㄧ)日本文化情境與認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6歲時就跟隨父親
Blog雖然飽受FB、ig等新興社群網站衝擊,但以內涵、長遠性及可看性言,Blog仍為立即性、社交性、淺碟性的FB之類所難以望其項背。 2008年9月19日,在當年風行一時、學生人人使用的「無名小站」,付費申設了帳號,開啟屬於我的部落客生涯。 其後Blog熱度漸退,「無名小站」盛極而衰,先是併入Y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北歐國家自然景觀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生命力的感慨。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對旅行的嚮往和對自然的敬畏,展現了一種尋求純粹感受和心靈寧靜的渴望。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很喜歡陽光,微風,花林樹木,海邊。。。 所以身體健康也真的很緊要,若果有一天我病重了或是行動不便,無法去感受不到大自然,我應該會很抑鬱,自然的奇妙之處為人帶來的莫名的平靜歡愉。 忘記是哪一本書說過,某程度上人還是公平的,你的出生或許有差,但大自然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去感受。 不過最近看到打仗恐
Thumbnail
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忘記了,忘記了。──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北歐國家自然景觀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生命力的感慨。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對旅行的嚮往和對自然的敬畏,展現了一種尋求純粹感受和心靈寧靜的渴望。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很喜歡陽光,微風,花林樹木,海邊。。。 所以身體健康也真的很緊要,若果有一天我病重了或是行動不便,無法去感受不到大自然,我應該會很抑鬱,自然的奇妙之處為人帶來的莫名的平靜歡愉。 忘記是哪一本書說過,某程度上人還是公平的,你的出生或許有差,但大自然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去感受。 不過最近看到打仗恐
Thumbnail
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忘記了,忘記了。──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