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移轉心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聽了一堂學習移轉的課程
所以把之前找的文獻又拿出來複習一下
當初老師指導的時候有說
學習要能移轉
前提是學習要有成效
而學習的成效最有名的理論是
Kirkpatrick的「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層次評鑑模式
反應層次(Reaction):指參訓者對訓練的觀感(學的爽不爽)
學習層次(Learning):指參訓者因為參與訓練而改變態度、增進知識及(或)增加技能的程度(學的好不好)
行為層次(Behavior):指參訓者因參與訓練而產生工作行為上的改變程度(用的到多少)
結果層次(Result):指參訓者因為參與訓練而產生的最後結果(對組織的幫助有多少)
反應跟學習是學習成效
行為跟結果則是移轉後的成效
移轉過程又如Baldwin and Ford所提出的模型最具代表(如圖)
在這次課程中聽到
沒有行為層次展現的學習
都是無效的學習
讓我蠻震撼也很有感觸

近年來社會上都在鼓勵終身學習
不管線上線下的各式各樣課程
都瘋狂開班
參與學習的人口年齡也分布的很廣
學習的氛圍固然不錯
但是實際能夠運用的程度有幾成
真的值得探究
尤其是有補助的課程
就上圖所示
第一個影響移轉的就是個人因素
其中我認為動機是最大關鍵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公司環境
也是我之前研究的方向
公司鼓勵學習
也補助了學習經費
學員也花時間去參與學習了
在工作上
有沒有機會展現所學?
主管能不能放手讓員工展現?
員工展現所學得意願?(有時能者多勞,會讓人不想做太多)
所以在工作上的學跟用之間如何結合
是擔任主管的人有必要認真思量

這次課程中另一個讓我反思的地方
主講老師提到
他過去學習的項目中
只有5%有用到
真的是很低的比例
那我自己學的東西用到多少
管系的二技到碩班
主要都在學"產、銷、人、發、財"
因為工作關係
主要只有人資跟領導類能用上
人資中的"選、訓、育、用、留、離"
又只有訓跟育比較有用到
比例真的很低

所以
後續再選擇課程時
真的要仔細評估是否是能運用的
對工作是否有相關
或對自己的生活、興趣是否有關聯
#學習移轉
#四層次評鑑
#Kirkpatrick
#Baldwin and Ford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06內容數
學而有用,學以致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學習三層次:「吸收—篩選—應用」過程 我認為我們在學習上,如果學習要有極佳成效,應該會歷經三個層次,分別是海綿階段、淘金客階段及建築師階段。 來閱讀本文,進一步了解如何應用在自我成長中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持續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因為能對我們本身的價值產生影響,但學習並不僅僅是學到內容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去運用、消化這些知識。 第一階段:5%來自教授者的知識教導並了解 第二階段:40%是我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思考與執行 第三階段:55%則在於如何延伸、整合所學,內化變成我們自己的創造能力。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學習曲線是理解為何在面對新挑戰時反應速度不一的關鍵概念。當我們初次面對挑戰時,雖然可能感到手足無措,但透過實踐與反饋的積累,我們能迅速調動先前的經驗,形成類似條件反射的反應。在職場上,瞭解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曲線能提高工作效率並減少壓力。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敗,都是提升自我的機會,助力職業發展。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體驗前後的差異: -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的差異’。」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澤潮的著書《独学の地図》中的第58頁。他們認為,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這種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的角度相當新穎。 2. 將日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學習三層次:「吸收—篩選—應用」過程 我認為我們在學習上,如果學習要有極佳成效,應該會歷經三個層次,分別是海綿階段、淘金客階段及建築師階段。 來閱讀本文,進一步了解如何應用在自我成長中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持續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因為能對我們本身的價值產生影響,但學習並不僅僅是學到內容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去運用、消化這些知識。 第一階段:5%來自教授者的知識教導並了解 第二階段:40%是我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思考與執行 第三階段:55%則在於如何延伸、整合所學,內化變成我們自己的創造能力。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學習曲線是理解為何在面對新挑戰時反應速度不一的關鍵概念。當我們初次面對挑戰時,雖然可能感到手足無措,但透過實踐與反饋的積累,我們能迅速調動先前的經驗,形成類似條件反射的反應。在職場上,瞭解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曲線能提高工作效率並減少壓力。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敗,都是提升自我的機會,助力職業發展。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體驗前後的差異: -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的差異’。」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澤潮的著書《独学の地図》中的第58頁。他們認為,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這種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的角度相當新穎。 2. 將日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