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晚聽的音頻是
裴姨所思談的就是此議題。今天找到它的youtube(112.6.19上傳的)短短一天點閱率已近十萬,可見大家對此議題的重視。事實上,<斐姨所思>去年就有數集節目提到#MeToo 運動,對台灣的無感有些無奈和好奇。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性騷已成為大家聞之色變的議題。節目中,主持人提及現在連照相—以前搭肩無所謂,現在則不敢有任何肢體上的碰觸,連靠近一點都有點忌諱—,說話—人家會開玩笑,現在連稱呼都得考究—都不敢隨便,同事間的來往變得有些不知所措…
起源和影響
Me Too(我也是)運動是一場社會運動,最早於2006年由美國社會活動家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發起。目的在提醒人們重視底層有色人種女性被性侵的眾多事件,並鼓勵她們勇於揭發(me too一詞,應是希望他們在人家揭露時,勇於說出"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直到2017因著名好萊塢製片人哈威·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指控一系列性侵事作,並引發了大規模的輿論浪潮,性騷事件才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甚至產生了全球的影響力。
2017年10月15日,女演員
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鼓勵被性騷擾或侵犯過的女性都能發一條"我也是"的標籤,讓人們都能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結果僅10月15日一天「#我也是」就在推特上出現了超過20萬次,次日更超過了50萬次。而臉書則在最初的24小時內就有470萬人在1200萬條狀態中提到了該標籤。(也可概見此問題之嚴重性與普遍性。)(見
維基百科,內有該運動的來源以及造成的全球性影響。)
#me too 台灣
此標籤在台灣發酵於2018年,2018年3月9日臺灣一位匿名體操選手於臉書發文,指控就讀國中時遭體操教練性侵長達十年。最終有四名女學生提出告訴,該教練最後被判刑6年10月定讞。
然除此之外,其後雖出現零星案例,性騷問題均未引起重視。直到2023年5月31日,前民主進步黨婦女部黨工
陳汘瑈在臉書發文,曾遭到同車的導演性騷擾,求助時卻未獲重視,導致她身心受創離開;6月2日上午,前民主進步黨青年部黨工
陳汶軒在臉書揭露其於2020年間遭到同事
陳右豪性騷擾;但在求助時任青年部主任
蔡沐霖時,反被逼迫道歉,甚至此案遭隱匿不報,最後因職場霸凌,導致其被迫離開政治圈,她選擇揭露真相是為了避免再有其他受害者。該事件引起社會重大關注,並被指出為最近NETFLIX影劇類排名第一的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影集,王淨在其中飾演的「張亞靜」被同事性騷擾劇情,即被指係參考陳汶軒被性騷事件,此劇內容引發注目和認同,也激起各界(幾乎難以想像有那麼多職業類別—文學,媒體,影劇,運動,教育…—都出現,而且被害者竟然如是之多)被害者勇敢說出自己的遭遇,讓台灣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中,也引發社會對此議題的廣泛重視。(見
me too 台灣,裡面有眾多的案例,其更新日期甚至到了今天1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