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向上心態,讓人生精彩到最後:《與成功有約 最後一堂課》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會發現,想當個好漢還真的很不容易,就算沒有在別人面前細說過往,也偶爾會在心中緬懷,過去的那些光輝時刻,而越常這樣做的人,往往也對未來越悲觀,潛意識中認為巔峰已經過去,明天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更好。
若你也認為自己「曾經」成功過,那這本書真是再適合你不過。
於1989年出版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得到廣大讀者的迴響,也讓作者Stephen R. Covey聲名大噪,後續出版的一系列書籍,奠定了他在管理學的崇高地位。他的理念被廣為引用與傳頌,就算沒有讀過他的著作,也一定曾在其他作品或課程接觸到部分內容。雖然他生涯晚期罹患失智,並在一次電動單車事故中遭受重大外傷,最後於2012年辭世,但他在人生的最後想傳達的理念,仍藉由大女兒Cynthia Covey Haller接力完成,終於在2022年9月出版告別作《Live life in Crescendo》,這本中譯版則於今年上市。
「Crescendo」在音樂中代表”漸強”,能量、音量、氣勢都要逐漸上升。
Covey想用這樣的概念告訴我們,要保有「向上心態」,要相信人生的價值與影響力,真的可以長期向上,而不是只能逐漸凋零。

面對中年掙扎,我們能怎麼做?

很多事業有成,收入豐碩的中年人,家庭關係都乏善可陳。撇除原本就打算單身的人不談,那些結婚生子的人,應該很少人一開始就抱持著要搞砸家庭的意圖,但他們卻都這麼做了。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沒搞清楚什麼是「要事第一」,或者說是,他們從頭到尾就搞錯了人生的要事究竟是什麼。
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才認清妻離子散的人生,說什麼也稱不上成功,盡早將焦點挪回重要的人事物,花心思陪伴,修補關係。沒有成家的人,也不須煩惱能為誰付出,親戚、鄰居、工作上的後輩、或是原本素不相識,但只有你最能幫助他的人。

登上了成功的巔峰,下一層階梯在哪裡?

白手起家的奧地利成功企業家Karl Rabeder坐擁億萬財富,過著衣食無缺、暢玩滑翔翼的奢華生活,他雖然年復一年地越來越富有,心靈卻越來越空虛,數次出入非洲及南美,見過真正的貧窮以後,他決定出售奢華別墅及農舍、數架滑翔翼、高級房車,斥資破億台幣成立微貸款慈善組織給中南美洲的小家庭,讓無數人能做小生意,養家糊口又保有自尊。曾經擁有一切的他,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反而更快樂,汲汲營營二十五年才了解,原來真正的快樂不是累積財富,而是幫助別人創造財富。
即使有些行業的成功,不見得能賺大錢,依然能做其他形式的付出。在一個領域達到巔峰的人,擁有超乎想像的對人影響力,試著想想,如果Lebron James對你說:「你籃球天分很棒」,絕對會被說服,且會為了打進NBA努力不懈。

助人成長三個原則:以身作則、真心待人、用正確的方式教導。

我們都知道想改變一個人很難,但若自己為他人所景仰,那對方自然會想成為我的模樣,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職場上爾虞我詐,有時候善意的叮嚀,也會被猜疑是不是心懷不軌,持續地真心待人,對方遲早會發現,你是真的為他著想的那個人,之後的建議也都能很容易被接受。至於教導他人的技巧,則需要多方涉獵及持續不斷的練習,才能有精熟的那一天。

人生的下半場,可以有新的開始

許多人的退休夢想,不外乎是睡到自然醒、悠哉地無所事事、或是天天打高爾夫、啟程環遊世界。但我們有沒有問過,已經到了這個階段的人們,真的還是冀望這樣的生活嗎?如此過日子的時候,真的幸福嗎?書中的例子顯然給出否定的答案。
柯維說:「我無法想像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善用自己累積一生的智慧與能力,造福子孫與後輩。」
許多人到了人生下半場,擁有的是更豐富的智慧、更廣的人脈、更充沛的財力、更寬裕的時間。在最有本錢能夠幫助他人和社會的時期,有什麼理由不試著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呢?藝術工作者可以舉辦公益展覽或表演,技術工作者能夠無私地辦課程教導大眾,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資源匱乏的地方貢獻所長,醫師能到任何有需求的地區義診,真的沒有想法也能嘗試去不同單位做志工,每個年長者都可能是某些人很棒的導師。研究也指出從事服務工作,能讓人活得更年輕、更長久,我們為什麼還要找藉口,讓自己錯過繼續向上的機會?
總結來說,這最後的一堂課,並不是典型的成功學書籍,對於太年輕的讀者,可能還不會有很深的感觸,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說,它相當鼓舞人心,能幫助人打開被自己封閉的視野。人生確實可以持續向上,試著別再回憶當年,開始想像、實踐更美好的未來!
avatar-img
44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少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連哈利波特都沒有看完的我,總是以為自己對小說沒有太多的愛,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頓悟,是因為自己理性過了頭。華麗浩瀚的魔幻世界讓我難以融入,街角巷弄的生活故事反而頻頻觸我心弦。 或許是因為愛上走訪獨立書店,《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的故事,給我的感覺特別熟悉,它就像是真實藏身在街坊之中的那個書店。
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許多國家邁入極度高齡化的社會,但這是許多人沒體驗過,也難以想像的。長大成人的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很常參考自己的過去經驗來面對,來解決。所以在我們還沒真正變老之前,很難體會年過七旬會帶來什麼樣的轉變,即使孩提時代曾與祖父母輩有所來往,舊時代的老人,所面臨的轉變與困境也和現代很不一樣
瓦基將自己從工程師開始斜槓,最後完全轉職的前因後果與心路歷程,都寫在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因為開始接觸書本,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他也希望能藉由閱讀分享,讓更多人的人生更加美好。這裡就不對瓦基的人生故事再做太多著墨,先把焦點放在他帶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疫苗捐贈使人們開始認識立陶宛,俄烏戰爭讓我們更加了解烏克蘭,鄰近的白俄羅斯及波蘭,也時不時登上新聞版面,曾經無比陌生的東歐諸國,得到的關注在這幾年顯著地提升了。但即使能從《血色大地》理解烏克蘭抵死不屈的原因,也由《不只有巧克力,你想知道的立陶宛》知道為何立陶宛願意積極提供國際援助,我們仍對東歐局勢的
人總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那請問還有什麼可以? 身為位居第一線多年的急診醫師,不僅時常參與生命的逝去,也接觸過許多自述生不如死的人,有的人癌症多重轉移,有的人心臟衰竭舉步維艱,有的人長期洗腎多重併發症,有的人全身疼痛卻久久找不出病因....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連哈利波特都沒有看完的我,總是以為自己對小說沒有太多的愛,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頓悟,是因為自己理性過了頭。華麗浩瀚的魔幻世界讓我難以融入,街角巷弄的生活故事反而頻頻觸我心弦。 或許是因為愛上走訪獨立書店,《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的故事,給我的感覺特別熟悉,它就像是真實藏身在街坊之中的那個書店。
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許多國家邁入極度高齡化的社會,但這是許多人沒體驗過,也難以想像的。長大成人的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很常參考自己的過去經驗來面對,來解決。所以在我們還沒真正變老之前,很難體會年過七旬會帶來什麼樣的轉變,即使孩提時代曾與祖父母輩有所來往,舊時代的老人,所面臨的轉變與困境也和現代很不一樣
瓦基將自己從工程師開始斜槓,最後完全轉職的前因後果與心路歷程,都寫在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因為開始接觸書本,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他也希望能藉由閱讀分享,讓更多人的人生更加美好。這裡就不對瓦基的人生故事再做太多著墨,先把焦點放在他帶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疫苗捐贈使人們開始認識立陶宛,俄烏戰爭讓我們更加了解烏克蘭,鄰近的白俄羅斯及波蘭,也時不時登上新聞版面,曾經無比陌生的東歐諸國,得到的關注在這幾年顯著地提升了。但即使能從《血色大地》理解烏克蘭抵死不屈的原因,也由《不只有巧克力,你想知道的立陶宛》知道為何立陶宛願意積極提供國際援助,我們仍對東歐局勢的
人總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那請問還有什麼可以? 身為位居第一線多年的急診醫師,不僅時常參與生命的逝去,也接觸過許多自述生不如死的人,有的人癌症多重轉移,有的人心臟衰竭舉步維艱,有的人長期洗腎多重併發症,有的人全身疼痛卻久久找不出病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撰寫的一本經典書籍,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實用的生活和工作哲學。透過七個習慣,柯維教導讀者如何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達到卓越,提升生活品質、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成就。
Thumbnail
本書作者檢視這種病態的文明病,提醒我們必須擺脫「個人英雄主義」永無止境追求超越自己與他人的桎梏,以打造「踏實成功六大原則」為根基。作者在早期的著作中,探討做事情要依循哪些原則,要如何培養熱情與動力,才能成功。
人們都有他良知的一面,遇見困難、挑戰。我們原本會清楚知道該求助、會設法找方法克服,然而為何隨著歲月成長,良知會慢慢消息,這留給讀者去思考。近期在閱讀史蒂芬柯維之成功習慣,提及良知的重要性,才慢慢開始去回想成長背景中,有些良知在個人習性上慢慢隱藏與消失,有此緣分慢慢去回想何謂良知?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品德是諸位大師,擺在第一位重要性格,沒有誠信與正直,根本免談成功,故事分享了史蒂芬。柯維、巴菲特與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品德的,而沒有品德的人,會很難走回正途,因為他們已經漸漸習慣,用背叛與欺騙,迅速獲得回報,呼籲每個人最看重的就是自我德性。
何謂成功? 功成名就算成功嗎? 讀上名校算成功嗎? 寫作作品不暢銷就算失敗嗎? 工作失利找不到方向就算失敗嗎? 這些都來自於每個人對於成功詮釋,且會經由人生不同歷任、歲月對於成功有所不同,然而這本與成功有約中內容,透過學習、摸索,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路徑,這本書籍出版將近30周年,但近期重
Thumbnail
大到財富自由、環遊世界、提早退休,或是小一些的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日更寫作、減重成功,許多人總是盤算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並且信心滿滿的展開行動,但卻往往無疾而終,離達成目標的的日子遙遙無期。
《重啟人生》的作者Arthur Brooks提出了三個練習,讓我們不會在人生終止時留下後悔與遺憾。這些包括事先分配時間,做核心要務和聰明投資。關注這些關係帶來的回報,而不是看我們自己的方便。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 怪獸科技公司從《與成功有約》(Stephen Covey, 2020)以及《只工作不上班的理想人生》(瓦基, 2022)中,淬取一些關鍵,整合性思考。談到與他人分享、交流,與別人合作對自己有什麼具體的好處,人際和諧,化解衝突、找到出路,改變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撰寫的一本經典書籍,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實用的生活和工作哲學。透過七個習慣,柯維教導讀者如何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達到卓越,提升生活品質、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成就。
Thumbnail
本書作者檢視這種病態的文明病,提醒我們必須擺脫「個人英雄主義」永無止境追求超越自己與他人的桎梏,以打造「踏實成功六大原則」為根基。作者在早期的著作中,探討做事情要依循哪些原則,要如何培養熱情與動力,才能成功。
人們都有他良知的一面,遇見困難、挑戰。我們原本會清楚知道該求助、會設法找方法克服,然而為何隨著歲月成長,良知會慢慢消息,這留給讀者去思考。近期在閱讀史蒂芬柯維之成功習慣,提及良知的重要性,才慢慢開始去回想成長背景中,有些良知在個人習性上慢慢隱藏與消失,有此緣分慢慢去回想何謂良知?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品德是諸位大師,擺在第一位重要性格,沒有誠信與正直,根本免談成功,故事分享了史蒂芬。柯維、巴菲特與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品德的,而沒有品德的人,會很難走回正途,因為他們已經漸漸習慣,用背叛與欺騙,迅速獲得回報,呼籲每個人最看重的就是自我德性。
何謂成功? 功成名就算成功嗎? 讀上名校算成功嗎? 寫作作品不暢銷就算失敗嗎? 工作失利找不到方向就算失敗嗎? 這些都來自於每個人對於成功詮釋,且會經由人生不同歷任、歲月對於成功有所不同,然而這本與成功有約中內容,透過學習、摸索,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路徑,這本書籍出版將近30周年,但近期重
Thumbnail
大到財富自由、環遊世界、提早退休,或是小一些的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日更寫作、減重成功,許多人總是盤算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並且信心滿滿的展開行動,但卻往往無疾而終,離達成目標的的日子遙遙無期。
《重啟人生》的作者Arthur Brooks提出了三個練習,讓我們不會在人生終止時留下後悔與遺憾。這些包括事先分配時間,做核心要務和聰明投資。關注這些關係帶來的回報,而不是看我們自己的方便。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 怪獸科技公司從《與成功有約》(Stephen Covey, 2020)以及《只工作不上班的理想人生》(瓦基, 2022)中,淬取一些關鍵,整合性思考。談到與他人分享、交流,與別人合作對自己有什麼具體的好處,人際和諧,化解衝突、找到出路,改變自己與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