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諸葛亮兵法17-陰察】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
三國時代沒辦法說明,是因為理論還沒有成形。
從第一段我們現代人就可以看懂:你先把前五個字去掉,答案就很清楚了。
諸葛亮說的陰察,其實就是「因果律」。
因果律不是「有因才有果」,而是具有時間序的多種交互關係。只要你不能改變時間的情況下,那麼它們的關係就是必然性。
比方我們兩個是好朋友,你是主管。
你無法決定這個案子到底該不該做,我就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產生不信任。當我不信任你的時候,將會表現在我的行為上。進而你也會失去對我的信任。
上位者迷惑不決,下位者就會產生懷疑。懷疑產生了,即使本來很親近也不能用。迷惑產生了,即使就在眼前的事物,你也無法評估。
沒有辦法評估,原本的親信亦不能用,在決策跟規劃上就會混亂。
上位者的決策跟規劃混亂了,國家能不出問題嗎?國家出了問題,大臣人民的內心,自然就不會安穩。
簡單說,反之亦然。而諸葛亮希望「你」去察覺的,就是現象背後的必然道理。
「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所以說想事情,一定要想得夠遠夠深。想太多的人,才能保持平安;啥都不想的人,其實時時刻刻都處在危機之中。
這種說法就很諸葛亮,他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才會過勞死。
人生也好,治國也好,絕對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懮事眾者煩,煩生於怠。」
因為前面已經看出「因果」,所以這邊會這樣解釋:有錢人是因為他的得志,貧窮則是因為失去了時機。
你想成買賣股票都很好理解。事實上後面也是先說「買賣」。
為了喜歡的東西花太多錢,收藏貴重的東西,傾盡家財去購買,沒有成就卻又獨斷獨行。這都是富者因何而貧。
憂慮的事情多,就會覺得煩躁。而這些煩燥,是因為你的怠惰而產生的。若是一開始就勤於解決問題,令你憂煩的事情就不會越來越多啦。
並沒有好嗎?
「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
「牆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僕,安行者遲。」
「乘危者淺,履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
「失侶者遠顧,賞罰者省功,不誠者失信。」
陰察的各種譬喻,乍看好像排比,實際上格式很亂,甚至有種想到哪寫到哪的感覺。
船破洞水就會跑進來,袋子破洞東西就會掉光光。
山小就不會有猛獸,水淺裡頭就沒有魚。弱小的樹木,不會有鳥在上頭築巢。
牆壁壞掉,屋子就會傾斜倒塌。
欸房屋不是用梁柱做結構的嗎?古時候很多土屋都不是。
河堤崩毀,江水就會失控氾濫。
會奔跑的都是下人,因為慢慢走的就會遲到。
搭小船只能度過淺水,行走在冰面上則令人害怕。
人們總在山裡的泉水淹死,碰到大江大河卻能平安度過,因為沒有船你根本不會下水。
死了另一半的人要更為長遠打算,所謂的賞罰就是考量功過,沒有誠信的人就會失去他人的信賴。
「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
「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
「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
脣齒相依,毛掉光了就只剩皮。
親近私密的胡言亂語會產生禍患,那是由於聽者偏袒的關係。
善於用謀的人會勝利,討厭謀略的人則會如同一盤散沙。
以善來勸惡,就像綿綿春雨落在沼澤上,徒勞無功白費力氣。
想要騎上神獸麒麟的背不是難事,困難的是你無法馴服把牠留在身邊。
不去看,不去聽,跟盲人聾人便沒有分別。
植物的根受了傷,葉子就會枯萎,花就會掉落,這樣一來,果實也結不出來了。
「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
柱子太細,就撐不住屋頂。根本不足則末端就無法伸直,下面太小上面就會崩壞。
不去分辨黑與白,不留下土壤而只想要石頭,就像把老虎跟羊群放在一起。
「衣破者補,帶短者續。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
衣服破了,就去補它。
衣帶不夠長了,就去接續。
凡是使刀的人,手一定會受傷。打跳的人,腳會受傷。
打跳是甚麼意思?老實說我不知道。先秦文獻中很少使用「打」這個字,而跳則跳躍或舞蹈的意思都有在使用。
「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
洗東西不需要去到大江大河,足以洗清汙垢的水量就可以。
馬匹不用都是良駒,能跑得快就行。
賢明不是要你當聖人,但腦袋一定要靈活。
「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至此,陰察篇結束。
五德的說法出於《左傳》,本為「武之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
你會發現諸葛亮這邊其實對比之下是十德,多了賞賢,伐罪,拒讒。
一直在說的是,《便宜十六策》誕生的時間,應該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敗後。
陰察篇一開始諸葛亮就跟阿斗說:「我北伐打了敗仗,你的國家人民就會不安穩。」
而最後回歸到問題的本體。
雖然我們打了敗仗,但有功要賞,有罪要罰。
馬謖獻了頭,諸葛亮跟趙雲也各自領罰。
但像王平就是該賞的。
同時,建請皇帝阿斗不要聽信那些「北伐失敗論」的讒言。
一路走下來到陰察篇,這裡已經完全的諸葛亮個人價值觀,這樣說吧,他也不是生下來就無敵大丞相。
甚至以政務經歷來說,諸葛亮也不像龐統蔣琬從基層地方政務做起。
諸葛亮有其天才的地方,「有問題就解決」,就是他能力強的所在。
但世上的難題是沒有上限的。
我花了三個月看他的《便宜十六策》,但他很可能一個晚上就寫好了。
此君之才,勝我百倍。
如果我一天能處理一條政務,諸葛亮至少可以做一百條。
但他要面對的大小事務,又豈止每天一百條?
諸葛亮超強的責任感,肯定讓他加班加點把事情做完,又或者盡量做到每天剩不到十條。日復一日,每天加班五小時,或是每天剩十條沒做完,總有一日還是會壓垮了他。
累死大家都懂,但為什麼我要說他缺乏足夠的地方行政經驗?我想說的是,太聰明的人,難以明白平庸的意義。
從《便宜十六策》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信奉的是領袖提升,國家大臣百姓跟著提高。若真是如此理想,那他的每天兩百條政務,將會一天一天的減少。
理想,終究是屬於諸葛亮自己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中國古代相關兵法翻譯心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