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性思維(rumination)來談這類情境,也就是:注意力被動而反覆的膠著於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集中於特定的 (不幸)事件,以消極性情緒,反復思索各種違反「現實」的可能性因果,成了習慣的反射,走不出這個陰影與框架。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在反芻中承受了更多壓力,而自陷於惡性的循環,讓人悲傷、憤怒、焦慮,乃至成了抑鬱症。

    也有專家說,善用「假若⋯⋯那就⋯⋯」的思維,反而有助於「客觀、多元」的判定,如何面對及處理各種衝動、矛盾的需求,而不至因僵化的習慣而陷入「抉擇」的難關。

    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常用的句法是「設我得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不同於前述凡夫的心理困境;法藏比丘因位(地上菩薩)[1]發此大願,是向著未來成佛的決志,也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弘誓,其心真實而勇猛,且經多劫修行、積植福慧之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已圓滿成就了一切誓願,並建設了極樂淨土。所以這不是一般人「反現實」之虛構的假設句,而是千真萬確又不可思議的因果,我們只能擱下凡夫的有限(作繭自縛、惡性循環)思維,一心信受,接納阿彌陀佛為我們準備 (平等無條件而無上大功德) 的一切利益。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講話》(取意): 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先與十方眾生約定:眾生能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不經我們同意,沒與我們商量,兆載永劫之前就主動與眾生約定:祂的成就,就是為了完成眾生的「往生成佛」;這是主動、平等、沒差別的約定。當我們還在追求五欲,造業受苦的困境中,阿彌陀佛就積極地為我們發願、修行,要對十方眾生惠以真實之利」,如《無量壽經》云:「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因此,「設」有三義:

    1.設若(前提.目的: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2.設計(法身.淨土.眾生/三攝)

    3.設定(生、佛一體)

    「設我得佛」是一切自利他利之功德的來源,此句(心)貫徹於四十八願,乃有十方眾生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由於是「因設果定」,故願不虛發,力以成真[2];其次,彼佛久遠實成[3]而「無生無滅,非過現未」, 但為了酬其度生之本願,而示現於西方淨土,略說四種作用:1.啟眾生信心;2.顯超世大願;3.成諸佛之王;4.使諸佛稱揚。

    只從言談上看,似乎是一種假設、理想;但繼之以行動上的修證,就成了圓滿的真實。〈勸發菩提心文〉云:「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4],以大悲心而發度生願,心真而願廣,故其事非虛而其行無止[5]。從古佛再現「法藏比丘」之發願修行,而成就阿彌陀佛之名號與淨土,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信受念佛而願生極樂;至今十劫,四十八願皆已成真,且以此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到彼土成佛而迴向十方世界,代佛宣化;你我凡夫,今日得聞此佛名及其國名,皆已同蒙種種利益,若繼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百聲千聲,乃至盡形壽不計其數聲,聲聲入耳、念念關心,就這樣念佛度日,整個人生及來世的命運,在阿彌陀佛誓願光明的攝受下,就必全然改觀。

    [1] <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據、<蓋《合贊》對於法藏菩薩,當時居於何位而發菩提心>

    [2]《往生論註》: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3]《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4]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5]漢.賈誼《新書.脩政語/上》: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