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性思維(rumination)來談這類情境,也就是:注意力被動而反覆的膠著於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集中於特定的 (不幸)事件,以消極性情緒,反復思索各種違反「現實」的可能性因果,成了習慣的反射,走不出這個陰影與框架。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在反芻中承受了更多壓力,而自陷於惡性的循環,讓人悲傷、憤怒、焦慮,乃至成了抑鬱症。

也有專家說,善用「假若⋯⋯那就⋯⋯」的思維,反而有助於「客觀、多元」的判定,如何面對及處理各種衝動、矛盾的需求,而不至因僵化的習慣而陷入「抉擇」的難關。

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常用的句法是「設我得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不同於前述凡夫的心理困境;法藏比丘因位(地上菩薩)[1]發此大願,是向著未來成佛的決志,也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弘誓,其心真實而勇猛,且經多劫修行、積植福慧之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已圓滿成就了一切誓願,並建設了極樂淨土。所以這不是一般人「反現實」之虛構的假設句,而是千真萬確又不可思議的因果,我們只能擱下凡夫的有限(作繭自縛、惡性循環)思維,一心信受,接納阿彌陀佛為我們準備 (平等無條件而無上大功德) 的一切利益。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講話》(取意): 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先與十方眾生約定:眾生能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不經我們同意,沒與我們商量,兆載永劫之前就主動與眾生約定:祂的成就,就是為了完成眾生的「往生成佛」;這是主動、平等、沒差別的約定。當我們還在追求五欲,造業受苦的困境中,阿彌陀佛就積極地為我們發願、修行,要對十方眾生惠以真實之利」,如《無量壽經》云:「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因此,「設」有三義:

1.設若(前提.目的: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2.設計(法身.淨土.眾生/三攝)

3.設定(生、佛一體)

「設我得佛」是一切自利他利之功德的來源,此句(心)貫徹於四十八願,乃有十方眾生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由於是「因設果定」,故願不虛發,力以成真[2];其次,彼佛久遠實成[3]而「無生無滅,非過現未」, 但為了酬其度生之本願,而示現於西方淨土,略說四種作用:1.啟眾生信心;2.顯超世大願;3.成諸佛之王;4.使諸佛稱揚。

只從言談上看,似乎是一種假設、理想;但繼之以行動上的修證,就成了圓滿的真實。〈勸發菩提心文〉云:「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4],以大悲心而發度生願,心真而願廣,故其事非虛而其行無止[5]。從古佛再現「法藏比丘」之發願修行,而成就阿彌陀佛之名號與淨土,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信受念佛而願生極樂;至今十劫,四十八願皆已成真,且以此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到彼土成佛而迴向十方世界,代佛宣化;你我凡夫,今日得聞此佛名及其國名,皆已同蒙種種利益,若繼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百聲千聲,乃至盡形壽不計其數聲,聲聲入耳、念念關心,就這樣念佛度日,整個人生及來世的命運,在阿彌陀佛誓願光明的攝受下,就必全然改觀。

[1] <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據、<蓋《合贊》對於法藏菩薩,當時居於何位而發菩提心>

[2]《往生論註》: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3]《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4]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5]漢.賈誼《新書.脩政語/上》: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象山慶’23.7.4)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2(象山慶23.6.26) 亦如〈歸去來讚〉每有類似的應和之作[1];此〈勸化偈〉除了被單獨引述及解說之外,也有藉其詞而「析、演」之兩篇續作,如明.楚石梵琦(1296-1370)《西齋淨土詩》<析善導和尚念佛偈/八首>(簡稱: <梵琦-析>)、清‧為霖道霈(1615~1702
善導大師<勸化偈>賞析(象山慶23.6.26) 善導大師傳中有一首<勸化徑路修行頌>,又稱〈勸念佛偈〉或〈勸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宋代之後,常被淨土相關著作引用;雖有人疑其作者之真偽[1],而不礙其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象山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獨自而恐懼,這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象山慶’23.7.4)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2(象山慶23.6.26) 亦如〈歸去來讚〉每有類似的應和之作[1];此〈勸化偈〉除了被單獨引述及解說之外,也有藉其詞而「析、演」之兩篇續作,如明.楚石梵琦(1296-1370)《西齋淨土詩》<析善導和尚念佛偈/八首>(簡稱: <梵琦-析>)、清‧為霖道霈(1615~1702
善導大師<勸化偈>賞析(象山慶23.6.26) 善導大師傳中有一首<勸化徑路修行頌>,又稱〈勸念佛偈〉或〈勸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宋代之後,常被淨土相關著作引用;雖有人疑其作者之真偽[1],而不礙其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象山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獨自而恐懼,這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種念頭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種念頭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