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當代篇)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是「當代篇」,延續《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古代篇)》。

漢傳佛教早已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扎根,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交匯,不過數百年,仍舊多方摸索。也許管浩鳴牧師覺得往績不彰,看不上眼,故此吝嗇讚譽,並加以狠狠鞭策。

當代學者賢達正在做甚麼本色化功夫,尤其是文化融會?筆者打算談論一些例子,順便涉獵一下「建築裝潢」這回事。話題愈來愈趕客,只是筆者一直耿耿於懷,不吐不快。介懷甚麼?很多。邢博在明報撰文《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一針見血地指出“……宗教中國化的目的,是引導宗教為國家議程服務,而非本色化所強調的宣教……宗教中國化的重點,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下,對宗教思想作「符合時代進步的闡釋」……” (1)。於是揣摩上意的俊傑們,就肆意輕蔑那些沒有衷心表忠的學究們。學術研究有何建樹?不重要;教堂不見張燈結綵不聞歌頌祖國!要斥責了。再挖下去,昔日受迫害的國內信徒,幹了甚麼「惡意」不中國化/本色化的勾當,被冠上種種帽子?執政黨有因此認錯悔改嗎?

百年之後,學究與俊傑,誰人留下有益於世道人心的遺產?

基於這類憤慨,筆者表述文化理念之餘,總不忘要找俊傑們的碴兒,以表不忿!

苗裔不斷 略有花果

當代基督徒,如何嘗試或實踐本色化?我嘗試選讀幾本書,看看某些人的足跡。相關著述汗牛充棟,我只能「隨便」找幾部作品翻閱一下,然後引申一些討論。

《大乘基督教神學:漢語神學的思想實驗》
作者:賴品超
出版:道風書社
出版年份:2011
raw-image

大乘,指「大乘佛教」;基督教神學,顧名思義。兩者可能相提并論嗎?筆者第一次接觸這個觀念,覺得頗為匪夷所思。作者如此解說:

"……它的旨趣是在於以大乘佛教的資源或視角為素材,透過與基督宗教的比較,從而……反思基督教的神學問題……本色神學也有其在辯護神學上的價值,而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的資源……包括中國的大乘佛學,是可以為漢語神學的發展提供有用的資源……本書所提出的觀念及方法,也有不少是在基督教傳統中已經有的,只是沒有像在大乘佛教中發展得那麼成熟……"

導言 大乘神學的理念 (7, 9, 12, 17頁)


"……以華嚴佛學詮釋基督教教義的問題,作一初步的可行性研究……華嚴之相即相入及事事無礙,是可以應用於解釋基督教神學中的三一共寓,甚至有助於了解基督論中的互滲與屬性相通之義……這並不是說用華嚴就足以建立三一論,只是認為當中的概念可以用來說明三一的某一方面的問題而已……"

第五章 華嚴佛學與三一互滲 (169-170, 195頁)

借用文化資源在基督教歷史並非新鮮事。前述基督宗教草創初期,基督徒借用希臘文「Logos/λόγος/邏各斯」描述耶穌,背後連結的是希臘人;與希羅文化中猶太人的理念,只是今回借來做實驗的,是大乘佛學的理念。留意上述著作,副題是「漢語神學的思想『實驗』」。既云實驗,成敗與否,只容千秋作見證,可謂坦率承認當中的限制與困難。

著作另一景觀,就是內文註腳,密密麻麻一堆當代華人/香港學者名字(李景雄、楊熙楠、鄧紹光、蘇遠泰……)。這類融會中國文化的努力及嘗試,「不是」沒有人參與其中;雖然很緩慢,但未有放棄。管浩鳴牧師鼓勵誰人「再」出發、「再」研究?

還有更陽春白雪的嗎?另一本意趣相仿的著作是:

《從藝術到靈性》
作者:何崇謙
出版: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出版年份:2006
raw-image

20世紀初,陳緣督、陸鴻年、王肅達等畫家,用國畫筆法,繪製聖經題材作品(2)。何崇謙博士這本著作,則從理論入手,運用Edmud Burke(1729-1797)的框架,分析比較中外幾位畫家的作品,包括晚明的董其昌(1555-1636)、清初的石濤(1642-1708)、兩位美國畫家:Thomas
Cole(1801-1848)及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當然,不是談論畫作表面的美麗/不美麗:

"……作為自然的鏡子,風景畫解釋著自然和超越者……這四個畫家都沒有創作所謂再現的山水(風景)畫,而是創作象徵性的作品,使觀者能夠體驗被擴充了的意義和價值……它們的潛在的藝術目標讓人和超越者重新和合。他們的美學基本上變成了宗教的……他們的取向把自然提昇至更高的水平上……"    

第六章 宗教意識的山水形象(254-256頁)

分析中外繪畫用意何在?與本色化有何相干?即使「洋人」教堂掛「洋畫」,也不可妄顧畫風,亂掛一通。為表思想愛國進步,在教堂內胡亂放置一些中國風的東西,不難搏得喝采掌聲,但合宜嗎?美觀嗎?如何理解藝術作品(國畫與洋畫)背後的信仰原素、這個畫風那種筆法表達甚麼、這等分析功夫可以如何做……或可參考何博士這個進路。

另一方面,很多懂得國畫,卻不太懂深奧藝術理論的肢體,盡其單純心性,為自己的堂會寫畫提字,一樣精彩,不存突兀,關鍵在於:丹青為誰繪?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塗脂抹粉;還是為創造主;並他創造的美麗世界揮毫?用心寫畫,分別必然很明顯。

除了華人/香港學者,「洋人」對此有甚麼貢獻?另一本可供參考的著作是:

《艾香德:傳教士、學者和朝聖者》(Karl Ludvig Reichelt:Missionary, Scholar and Pilgrim)
作者:Eric J. Sharpe
翻譯:沈弘
出版:道風書社
出版年份:2021(英文原版:1984)
raw-image

眼尖的讀者,也許察覺:怎麼3本「隨便」翻閱的作品,都有道風山的痕跡?

管牧師讚揚的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就是由挪威傳教士艾香德(Karl Ludvig Reichelt,1877-1952)及其團隊在1931年奠基(213頁)興建。有關道風山的歷史、艾香德本人由國內到香港的宣教歷程、以及其極具爭議性的神學觀點,上述著作均有詳細記述。重溫艾香德的步履,可以了解「洋人」們在中國基督教本色化這個範疇,有何建樹。

傳統基督教會經常遇上的詬病,就是排他、對其他信仰不寬容。可是心懷大愛的朋友(裡面有信徒也有非信徒)間中走向另一極端:太一廂情願用「導人向善」統合不同信仰,忽視當中存在不能調和的矛盾。筆者認為,任由矛盾差異公開表述,不強永調和,反而有利對話共存。另外,早期有部份西教士,例如艾香德,嘗試走入中國文化的內核(當時他專注的是中國佛教僧侶),尋覓與基督教信仰相連接的「契合點」(德文:Anknüpfungspunkt)(60頁)。另一方面,這類西教士竭力用中國文化的資源或素材,思索如何向中國人講耶穌,把基督的福音重述一次,希望洗脫基督宗教依附「船堅炮利」的惡劣形象。

縱使有心人這般如履薄冰,碰上2023年「新冷戰」格局,重提洋人對基督教本色化的貢獻,真的要小心翼翼,免得被扣上「崇洋媚外、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

既然管牧師如此欣賞中國風教堂建築,不如就整體瀏覽一下香港的美麗教堂,故此最後一本著作選了:

《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
作者:陳天權
出版: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8
raw-image

到澳門旅遊,都會知道當地有很多歷史悠久兼具特色的教堂建築,其實香港都擁有不少美麗的教堂及教會建築物。上述著作親臨港九新界大小教堂建築,有文字論述,有教堂照片,可謂圖文並茂,值得細緻欣賞。其中三個段落:〈中式教會建築〉(20-35頁)、〈神聖空間佈局〉(36-41頁)及〈基督宗教早期的符號與象徵〉(52-67頁),尤其值得討論。

這些章節為何重要?香港面積細少(「土地問題」常出現),無論「中國化」或「不夠中國化」的教堂,愈來愈難覓地興建。故此不能因為近年少有這類建築工程,就推論、慨嘆「本色化」做法淡了下來。正確的態度,是肯定前人的努力,並保育這些珍貴美麗的建築,讓這些融合中西文化的美麗建築,繼續「說話」。

其二,基督教堂有其空間美學、符號象徵,服膺信仰自由的社會,大家可以選擇不相信不欣賞,但不應基於無知胡亂fusion,好像某些公眾人物穿上錦衣衛或宦官服飾,還沾沾自喜!

另一方面,傳統教堂(「洋教」的、不中國化的)建築同樣美麗、富文化特色,矗立城中,令我們身處的港澳兩地更豐采多姿。這個世代,應學懂欣賞多元文化,而非固步自封,盲目追求中國風格建築。

眼望泥土 少覲天威

筆者認為管牧師有關中國化/本色化的言論,很偏頗。這也難怪,基督宗教其中一個核心使命,是道成肉身,走入人間,與民同住,成為僕人。當香港基督教會多著眼於教育、醫療、社區佈道、一丁點的學術研究等事務,眼望泥土,少覲天威,難怪換來「中國化/本色化不力」的指責,雖可「諒解」,但同時令人感到不可理喻。

最後,談論基督宗教本色化,只可以如此在學術象牙塔內兜圈?沒有庶民一點的本色化題目嗎?

當然有。港台兩地信徒,各自發展出粵語及國語/閩南語現代聖詩(或可統稱為基督教音樂),是十分精彩的本色化果實,只是本文篇幅太長,要在此擱筆,留待日後再寫。

也許講一些貼近庶民的題目,都無濟於事,因為重點是我們未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下,對宗教思想作「符合時代進步的闡釋」……"(1),與信仰義理之辯無關。

 註:

(1) 《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 (明報,8/6/2023) https://news.mingpao.com/ins/文摘/article/20230608/s00022/1686142179663/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文-邢福增)

(2) 《民國時期基督教圖像的本土化》 (三聯生活週刊,3/9/2017)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4567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恃仗武力,私了惡霸」,由源自美帝的Batman到楚原操刀的《黑玫瑰》;80年代美劇《The A-Team》到去年的熱播韓劇《Taxi Driver》,俯拾皆是,如同盛宴中鋪陳的佳餚,值得重溫、回味。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若果更多香港人仿傚方丈的說故事方式,記錄當年所思所想、社會實況,不失為一種平民百姓可以選用的文化保育手段。
有人怪責新生代獨生子女吃不了苦;有人批評中國足球圈為求奪標,揠苗助長,胡亂起用歸化外籍球員;年輕人太自我,欠缺群體/團隊精神,當然是罪魁禍首……中國的獨生子女驕生慣養、升學壓力驚人、家長很怪獸,難道日本人韓國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恃仗武力,私了惡霸」,由源自美帝的Batman到楚原操刀的《黑玫瑰》;80年代美劇《The A-Team》到去年的熱播韓劇《Taxi Driver》,俯拾皆是,如同盛宴中鋪陳的佳餚,值得重溫、回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