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十一) ‧ 圓瑛法師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
—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 沙門圓瑛宏悟 述
1) 念佛發起因緣 ~ 2) 念佛即是修行 ~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 5) 念佛能消業障 ~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 8) 念佛速了生死 ~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 11) 念佛可度眾生 ~ 12) 念佛得成佛道

***

【念佛可度眾生 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 : 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捨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而菩薩發心廣大。捨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捨見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較。何啻滄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 : 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眾生。祇恐於他無益。於己有損。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發心則易。不退為難。經中有云 :「魚子菴羅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舍利弗過去劫中。曾發大心。欲修菩薩利他之行。是時天人知而試之。化一婆羅門。從途中號泣而來。菩薩問曰。為何悲傷。答曰、吾母有病。乃告云。母病則請醫診治。何須大哭。答曰、醫已請。藥不可得。又云、有方必有藥。如何不可得。答曰、醫云我母之病。須用發道心人之眼珠。煎湯服之。方能得救。否則必死。因求此藥不得。是以痛哭。菩薩心思。如來累劫行施。捨頭目腦髓。救度眾生。我今已發大心。當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汝不須哭。我今發大乘心。修菩薩行。當施我眼。為汝母作藥。婆羅門曰、感謝。菩薩即以手、將右眼取出付之。(此難行能行也)婆羅門曰、取錯了。醫云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菩薩暗想。右眼既不可用。應當早說。何待取出方說。又想既欲利他。當勿吝惜。復將左眼取出與之。(此難捨能捨也)婆羅門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氣如是。安可做藥。遂將此眼拋擲於地。

菩薩心中動念。(此難忍而不能忍也。)嘆曰眾生難度。眾生難度。於是退失大心。此皆由未得無生法忍。雖然欲學菩薩。難行能行。難捨能捨。而難忍則不能忍。遂致六心墮落。塵劫聲聞(小乘)。由是未敢再發大乘之心。

若欲修行大乘。廣度眾生。必須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然後普入十方塵剎。發四無量心。修六波羅密。饒益有情。同出苦輪。同生極樂。此雖先求己利者。實正欲利他也。豈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證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入塵剎。廣度眾生。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因中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輪不思議業者

身輪現通

一身能現無量身。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饒益無量有情。

口輪說法

具四無礙辯。說六波羅密。四諦、十二因緣。十善五戒。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隨機教化。拔濟眾生。

意輪鑒機

能鑒眾生。根機大小。智慧淺深。易度不易度。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如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咸應以無違。是為不思議業。得是業已。自可報答四恩。濟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剎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同生極樂。去來自在。不被業牽。方能大作佛事。

報答四恩

一者、可以報答佛恩

佛為我故。於無量劫來。不曾棄捨於我。我昏迷時。佛則指示於我。我作業時。佛則憐愍於我。我沉淪時。佛則救拔於我。我得人身。佛則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廣宣淨土法門。代佛宏化。普令眾生。念佛往生。橫超三界。而暢佛懷。則真報佛恩也。內典云 :「假使頂戴恆沙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恩者。」

二者、可以報答親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所有恩德。昊天罔極。父也、養我教我。一生經營。無非為我。愛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穀。母也、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嚥苦吐甘。移乾就濕。鞠育顧復。無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盡喪葬之禮。均未足以為報恩。必須念佛。求生淨土。然後還來此土。度脫親靈。永出苦輪。得生樂國。方得報答親恩。又我等自無量劫來。捨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中。或墮苦趣。肉眼不知。無由報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獨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脫生生父母。其為孝也乃大。則真是報答親恩。

三者、可以報答師恩

父母生我。為生身父母。師長教我。為法身父母。若無師長。我之智識。無由開發。我之學問。無由增進。我之道德。無由成就。師恩浩大。更有過於父母。若欲報答。惟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如鳩摩羅什法師。初從槃頭達多法師。學小乘。後從蘇利耶須摩法師。學大乘。深明法性理體。自悔從前學小乘之非。因念舊師。歸為演說大乘真理。令師得悟。而沾勝益。其師反拜為師。羅什不敢受。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如羅什者。可謂真真報師恩也。

四者、可以報答眾生恩

或問 : 眾生於我。何以有恩。答曰 : 農人種植。而我得食。女人紡織。而我得衣。百工技藝。所成眾器。而我得以受用。或曰 : 我以錢財購得。何足稱恩。答曰 : 雖有錢財。若非彼等勞力所成。何從購得。而受用耶。又一切眾生、或是我過去父母師長。親朋眷屬。不過改形易報。不能認識。未可謂眾生。與我全無關係。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於我亦皆有恩。應當報答。念佛求生淨土。雖則自度。實欲普度眾生。而報其恩。若以此現前。未得無漏之身。欲學菩薩。度生之行。誠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如前所說。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用。可以廣度十方。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也。既能報答四恩。自可濟度三有。其勝益殊勳。豈語言之所能盡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內。六道眾生。隨善惡以升沉。善業則升。生天、人、阿修羅(譯非天福報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樂。惡業則沉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受痛苦。若善業更兼禪定不動之業。則生色界無色界。因善惡不動三業。起輪迴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謂之曰有。

若以三界九地論。則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雜居地。五趣眾生。混雜而居。例如人間。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禪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名捨念清淨地。併四空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廣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隨業受報。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

如金剛經所云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謂濟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眾生。

>> 續下一頁 :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

raw-image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念佛速了生死 : 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圓瑛法師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臺。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能斷煩惱 : 以一念。而除眾念。念佛能斷妄念既除。煩惱自斷。」 — 圓瑛法師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祇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念佛莫求福報 :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 圓瑛法師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念佛能消業障 : 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圓瑛法師 :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經云 :「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念佛速了生死 : 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圓瑛法師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臺。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能斷煩惱 : 以一念。而除眾念。念佛能斷妄念既除。煩惱自斷。」 — 圓瑛法師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祇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念佛莫求福報 :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 圓瑛法師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念佛能消業障 : 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圓瑛法師 :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經云 :「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若能虔誠修持 藥師佛法門,可得延壽安康,平安吉祥,遣除修行路上重重障礙,極其殊勝;臨命終時,憶念 藥師佛功德,能得 藥師佛等八大菩薩接引往生西方。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蒙本尊功德力,超薦拔度往生善趣及諸佛剎土;陽世行者功德無量、福壽康寧,殊勝利益不可思議。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若能虔誠修持 藥師佛法門,可得延壽安康,平安吉祥,遣除修行路上重重障礙,極其殊勝;臨命終時,憶念 藥師佛功德,能得 藥師佛等八大菩薩接引往生西方。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蒙本尊功德力,超薦拔度往生善趣及諸佛剎土;陽世行者功德無量、福壽康寧,殊勝利益不可思議。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