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到底好不好管理?矽谷又是如何管理一群貓,讓牠們為你賣命的?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網路上讀了很多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紛紛擾擾,大致來說可以分成工時與管理兩樣。美國人自我性很強,用亞洲方式管理磨合期會很長。早期日本汽車製造業也走過這段艱辛路。

管理科技業的美國人就像管理一群貓,各有各的想法,「服從」對美國人而言離開了軍隊就不存在。台灣基本上是單一文化,價值觀大致相同,到了美國全部翻盤。面對不同文化下高技術、高自信、高自我的人,外來管理文化就得適度修正。科技業管理是資源分配的藝術,面對的是不同的資源,不能當作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士兵。

當然台積電是高精密的工廠,必須有相當程度的紀律與要求,不能與矽谷的軟體研發業相提並論 - 矽谷很大的比率在於研發與創意,在乎的是創能,對紀律要求相對低。台積電文化我不熟,但我們倒可以談談矽谷的管理文化做個對應:也許你會好奇,矽谷這麼複雜的人種和文化,在這麼強悍的競爭環境下,科技公司如何管理這麼多貓?

raw-image

管理是專業,不是階級

我們從小印象中管理你的人,階級一定比你高也必須服從,這在矽谷會碰釘子。當然必須先強調,這裡談的是科技業,矽谷藍領業仍有若干階級傳統,並不適合這篇的討論。

科技業可以走技術,也可以走管理,兩者平行沒有高下之分。傳統結構下走技術的人如果想繼續向上爬,就必須切換到管理路線,官階和年資是唯一考量,跟軍隊一樣。軍隊必須服從,所以要建立官階,從上到下一點不能含糊,用官階明確告訴你誰該聽誰的話。把這個觀念用在科技業就行不通。

做技術的未必適合管理,做管理的也未必要深入了解技術。這是兩個不同的專業。硬把兩條不同的路接在一起,就會造成資歷長了、薪水高了,要繼續活下去就非得走管理路線不可。逼著資深人員為生存走上並不擅長的管理路,可能害了他,害了員工,也害了企業。矽谷很早就把兩條路分開,讓有能力的人各得其所。所以薪水、年紀超過老闆很正常。一個管人,一個管技術,在平行的路上誰本事大薪水就拿得多,合情也合理。

曾經待過一個團隊,三個人跟老闆同一職等,兩個比他低,一個比他還高。那個管人的人論職等只是在中間,如果嚥不下這口氣,早就活不下去了。但矽谷就是這樣,被你管的人可能職等比你高,專業上比你有份量,你得尊重他的意見。亞洲文化缺乏這種下對上的管理。

這個架構的基本精神是,管理者是資源分配者,未必是發號施令的人。角色劃分清楚之後大家各司其職,老闆的責任是提供方向、監督進程、整合資源。只要目標符合整體目標,誰也不需要服從他。

raw-image

應該服從目標,不是人

跟一位在矽谷各大公司遊走做主管多年的老同事聊天,談到用人的藝術。做主管的都會面對一個困擾,那就是構思與執行之間的平衡。任何一個案子都起於構思,成於執行。兩個階段所需資源不同。就文化背景來說,美國人思考周延,懂得分析、喜歡分享意見、善於表達,卻經常說勝於做⋯⋯ 這是不服從的好處。不服從的民族才有意見 - 科技業就需要意見;華人服從性高,埋頭苦幹不抱怨,這是服從的好處。我們的教育方便管理者,一聲令下大家朝目標努力 – 科技業也需要幹活的人;印度人則是兩者綜合,意見多,愛講話,很會做,服從性也不差 - 雖然常常口是心非,但從架構到執行都可以用。

科技業完整的產品都是思考、研發與製造的整合。前階段需要討論、獻策,集合眾人智慧,後階段是一步一腳印付諸實行。前者是創能,需要會想的人,後者是產能,需要會做的人。

矽谷每個團隊都有上述三種人才,如何分配資源就是管理藝術。而這種雜牌軍也正是矽谷的長處。假如團隊都是會想的人,案子拖拖拉拉上不了架;如果全是會做的人,構思就必須由老闆一人承擔,那會把他累死 ,構思非常勞神。所以那位朋友的結論是:寧可煩惱人,也不要煩惱產品。管理的目的是管理目標,不是人。

美國文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要用其所長。管理者是「幫助與輔導」的角色,父母也是如此,從小教育也是這樣教,到了職場這個價值觀不會改變。表面上美國是「人」難管理,但「目標」卻較容易達成。管理美國人就是照顧情緒、管理「道理」- 美國人不知情卻很達理,是個講理的民族。他們事事要知道「為什麼」,你不能叫他不要問,照著做就好,那不是他們做事的方式。這個國家科技昌明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教育在乎的是過程,重於思考,我們在乎的是結果;兩個體系不同,不能把問為什麼看作是挑戰權威。一旦以理說服,美國人不會為了面子硬拗。用官階消音只會掩蓋問題。在矽谷如果出現意見上的「忤逆」,最後一定是大家攤出資料坐下來討論,可能爭到面紅耳赤,討論的過程也不能省略。科技領域細緻又複雜,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大家都要對產品負責,那是共同的責任,決策應該也是出於討論。

raw-image

應該服從程序,不是人

矽谷也有極度精密的工廠 - 不能出錯,也永遠不能停頓,那就是「營運生產線」- Site Operations,aka 網站。大的網站當機1秒損失數千美金起跳,數千名網站程工師紅利都跟經營績效綁在一起。沒有紀律、不按照程序行事,出了問題會影響到別人的收入,這背後也要有嚴格的紀律。

2021 年臉書執行入口交換機維護,可能腳本出了問題,使得臉書從地球上消失了六個鐘頭,直接的立即損失是六千萬美金廣告營收,祖克柏個人財富也因股票大跌瞬間蒸發六十億。大型網站上每天幾萬次的線上設定變更,每一次都可能是一場災難。所以我們的訓誡就是:距離上頭條新聞,也許只是一個指令。在這麼緊鑼密鼓吹毛求疵的精密環境中,執行者當然要服從。但服從的是「程序」而不是人。制度訂好了,大家愚蠢地照規範行事,不抄近路、不便宜行事、不容許例外,就無服從誰之争。人最容易出錯也最不可靠,如果必須服從人才能執行,那這家公司的制度有問題。

談完管理再談談工時。

打個岔:這不是貓,是野山貓。相當於雲豹,就出現在落地窗前。

打個岔:這不是貓,是野山貓。相當於雲豹,就出現在落地窗前。

你一週工作幾小時?

矽谷工程師沒有「加班」這個字眼 –不是没人加班,而是「超時工作」不是考量 。加班這種字眼在勞工法也根本不適用於年薪制。我認識的工程師大部分工時都很長,也很隨意–這是雙向的隨意,大家互相尊重。矽谷人力資源往往是共產制,除了老闆其他部門主管也可以直接找上門。在周間日休個假常會接到任務,當然不想處理,也可以不必回應,大家都諒解也尊重。

曾經找了個禮拜五休假騎登山車。選禮拜五是因為比較不忙,嚴格講既然要休假是不是該選最忙的一天?但那只會帶來更多麻煩,讓假休得心神不寧。騎了一個小時手機響了,是另一個部門主管直接找我要一大堆資料。資料不是現成,必須花時間研究和準備。我的email和Slack說得很清楚今天休假,這他也應該知道。我說在山上不能立刻回去,晚上會把要的東西給他。我繼續旅程一直到黃昏,回到家工作了一整個晚上,才把東西交出去。

以上,請問這一天算不算超時工作? 我休假,根本不應該工作的。那位主管知道這件事,也很感激,我也沒計較。大家都明瞭方便之餘順水推舟就好,不能計較。下次工作不忙,我提早離開同樣也沒人在乎,我也不必覺得愧疚。大家自行在責任與生活之間找尋平衡。這叫做互相尊重的隨意。管理上不需要那麼嚴謹,那麼在乎數字。這是美式管理大方的地方。

如果搬手指算工時,我相信很多軟體業每週工作時數都在50小時上下,有些甚至到60小時。那是一筆不該算,也沒人算的帳。矽谷到處講求KPI,一切用數字衡量。但沒有人拿工時衡量的,這些不可能追蹤,一旦開始追蹤就會鼓勵數字上作假賬。

在再打個岔: 跟朋友登山碰到的真實畫面。

在再打個岔: 跟朋友登山碰到的真實畫面。

不要用會計管理責任

回台灣拜訪一位開貿易公司的老朋友,約了晚上七點在公司見,因為堵車晚到半小時。進公司發現員工都還在座位上,可能是老闆不走沒人敢走。如果是忙到晚上七點半還脫不了身,那是問題;如果該走卻不好意思走只好裝忙,那更是問題;前者是公司的問題,後者是文化的問題。

矽谷工時儘管長,但不需要勞神煩惱假賬。責任制要用信任管理、用結果評估,而不是動用會計。最糟的就是以會計管理責任。這無異是不願吃虧,卻又期盼最大回報。

矽谷每一家大企業研發部門都散布全球各地:愛爾蘭、以色列、中國、印度這幾個重要的工程師集散地,交叉編織出矽谷人的工作時間,每天一頭一尾都可能有會議夾殺 - 甚至可能在星期天晚上,因為中國、印度已經進入禮拜一早上。矽谷大部分的跨國會議,都是在朝九晚五之外,更不用說晚上還經常得跟他國email或 Slack討論問題。認識的其他公司工程師很多都是回家吃了晚飯又開始第二波工作。這些都是日常,不能追蹤,也不能在乎。美國國慶日休假那天,四面八方來自他國的email繼續湧入,有些當天就得回答,擺著不管,事情可能停擺。如果外出度假當然就不理會,如果在家看到了,也許就上線讓案件繼續往前移動,就當作是舉手之勞吧。大家尊重這份隨意,制度才能存活下來。一旦有人開始在乎,制度就會滅亡。

美國橫跨四個時區,每一個時區都有同事,朝九晚五的定義本來就不適用。所以加班與工時這一類的字眼在矽谷沒人用。當然工時長並不代表要爆肝,工時長是因為跨區討論,工作形影不離地打散在生活中。偶爾我們碰到網站發生重大事故,有可能幾天都不能安穩睡個覺,但那是例外。事過境遷之後公司都會給一些額外的回報。任何情況下爆肝都不是正常文化,不應該當作經營標準。

美國人不管再忙,週末假日百分之百屬於家庭,這個時間不能偷;美國是基督教國家,禮拜天的宗教時間也必須尊重,不能要求禮拜天工作。美國最高法院才判定,員工可以因宗教理由拒絕禮拜天排班 - 這裡講的只是排班,還不是加班,而敗訴的竟是美國郵政局。所以管理再嚴苛,宗教與家庭時間不能冒犯。這是底線。

raw-image

管理美國人,要先照顧情緒

總之,以創能為主的產業不能在乎服從,服從是創意的殺手;以產能為主的精密產業,必須講求服從,但服從的應該是制度。

美國人情感直白,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耍心眼。如果他說狗病了心情不好不能工作,那可能是真的。他們在情緒上就是這麼真,你得假裝配合著同情。用公司的資源送他半天假,就當廉價投資好了。管理是幫助個人達成目標,只要方向對了目標成了,紅利大家都有份有啥不好?

所以美國人到底好不好管理? 他們難纏又敏感,話說重了他會哭,話說錯了他會告⋯⋯當然不好管理;但從沒有心機的角度來看,也許比想像的容易。亞洲式的單向管理看起來一片祥和,但誰都知道那是假的。管一個不容易管理的真貨 vs. 容易管理的假貨,這之間的平衡只能自己去摸索。

商品全球化不難,員工全球化很難,因為管理也必須全球化。科技業最重要的儲存矩陣製造商 Hitachi 在矽谷的總部如果拿掉招牌,你不會知道那是日本公司。裡面員工一路到最高管理幾乎都是白人。日本企業據說也是工作到爆肝,但在矽谷卻並不是這樣,也不需要這樣,而一樣可以成功 - 這就叫做文化上的調整。如果外來企業是靠「打拼」成功的,那何妨保持兩套文化 - 在自己國家打拼,在矽谷就調整融合成當地的文化?成功的路並不是只有一條。

矽谷是八國聯軍,十八般武藝都有,有愛說的,有愛做的,也有兩樣各會一半卻仍信心滿滿的;矽谷有給啥做啥從不抱怨的,也有處處踢館唱反調的,但企業每種人都需要;這裡工時長沒人抱怨,又到處有珍奶⋯⋯把這些整合起來就是無敵的雜牌軍。

矽谷沒有什麼不能融合或做不到的,一旦做到就是最強的。矽谷經驗就是哪怕養了一群各有己見的貓,都能讓牠甘心為你賣命 - 當然食物得餵豐盛一點。​​想省錢,又要貓為你賣命,那絕對行不通。

raw-image




本文原刊於我的換日線專欄

avatar-img
6.9K會員
198內容數
全世界都是向 Google 看,向臉書看,沒有人往矽谷的另一邊看。所以我要帶你看矽谷很少有人知道的另一面。矽谷不是你想的那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鱸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5月底350 位重量級 AI 科學家連署發表公開聲明,呼籲全球一起正視 AI 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他們擔心的不是你我失去工作,而是人類的滅絕。專家們對 AI 的看法,為何一夕改觀?
世界上什麼都有人收藏,但沒有幾個人收藏戰車,而且全部停放在自家後院的。 這家伙曾經還是個標準的矽谷工程師,也是全世界活得最有目的的人。
如果在太陽下晾乾一件襯衫需要1小時,晾乾15件襯衫需要多久?
你做了什麼沒那麼重要,說了什麼、讓誰記得你才重要。
在最荒原的沙漠裡趕夜路,竟意外看到美國最鄉土、最原汁的一面。
看來Google完了。 不只Google完了,我們都完了。
5月底350 位重量級 AI 科學家連署發表公開聲明,呼籲全球一起正視 AI 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他們擔心的不是你我失去工作,而是人類的滅絕。專家們對 AI 的看法,為何一夕改觀?
世界上什麼都有人收藏,但沒有幾個人收藏戰車,而且全部停放在自家後院的。 這家伙曾經還是個標準的矽谷工程師,也是全世界活得最有目的的人。
如果在太陽下晾乾一件襯衫需要1小時,晾乾15件襯衫需要多久?
你做了什麼沒那麼重要,說了什麼、讓誰記得你才重要。
在最荒原的沙漠裡趕夜路,竟意外看到美國最鄉土、最原汁的一面。
看來Google完了。 不只Google完了,我們都完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華為管理模式真正的精髓是根植於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以及華為持續追求卓越、明天比今天更好的企業價值觀。本文章探討華為的管理模式、基本法、組織文化、國際化和持續變革成長的策略。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中,我們常常聽到「老闆永遠是對的」這種說法。彷彿一旦坐上主管的位置,就自動獲得了無上的智慧和權威。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聽聽阿德的故事,看看這個意外當上主管的菜鳥是如何從自己的部屬身上學到寶貴的管理經驗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大型科技公司的矽谷阿雅在向上管理、晉升策略、跨文化和多元團隊溝通等方面的經驗。主要內容包括向上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一對一溝通,以及在跨部門溝通中的挑戰。矽谷阿雅分享了一對一的共享文件和 PPP(Progress, Problem, Plan)框架等溝通策略,以及如何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怪獸科技公司專訪矽谷阿雅,探討了在科技業快速迭代和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跨部門的合作中,如何有效溝通,並分享了跨部門溝通中的挑戰和解決策略。這篇文章與你分享了矽谷阿雅的經驗和提供了實用的溝通技巧,同時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和參與公司政治。
Thumbnail
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們需要:保持對技術的熱誠,聆聽與做出決定,還有確保團隊達成目標。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技術商品化的關鍵組織行為,包括研究組織與產品開發組織之間的協調、知識移轉、生產工程與技術單位在商品化中的角色等。同時比較美國與日本企業文化在技術商品化中的差異。成功商品化不僅需要創新技術,還需要有效的組織和適應企業文化的策略。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華為管理模式真正的精髓是根植於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以及華為持續追求卓越、明天比今天更好的企業價值觀。本文章探討華為的管理模式、基本法、組織文化、國際化和持續變革成長的策略。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中,我們常常聽到「老闆永遠是對的」這種說法。彷彿一旦坐上主管的位置,就自動獲得了無上的智慧和權威。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聽聽阿德的故事,看看這個意外當上主管的菜鳥是如何從自己的部屬身上學到寶貴的管理經驗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大型科技公司的矽谷阿雅在向上管理、晉升策略、跨文化和多元團隊溝通等方面的經驗。主要內容包括向上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一對一溝通,以及在跨部門溝通中的挑戰。矽谷阿雅分享了一對一的共享文件和 PPP(Progress, Problem, Plan)框架等溝通策略,以及如何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怪獸科技公司專訪矽谷阿雅,探討了在科技業快速迭代和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跨部門的合作中,如何有效溝通,並分享了跨部門溝通中的挑戰和解決策略。這篇文章與你分享了矽谷阿雅的經驗和提供了實用的溝通技巧,同時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和參與公司政治。
Thumbnail
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們需要:保持對技術的熱誠,聆聽與做出決定,還有確保團隊達成目標。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技術商品化的關鍵組織行為,包括研究組織與產品開發組織之間的協調、知識移轉、生產工程與技術單位在商品化中的角色等。同時比較美國與日本企業文化在技術商品化中的差異。成功商品化不僅需要創新技術,還需要有效的組織和適應企業文化的策略。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