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20集|原民「加分」是不公還是歧視? 原民升學真的還在「加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 / 曾霈榆

接續前兩個禮拜從高中公民老師以及笑話社會學的角度討論校園歧視性言論,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原住民「加分」制度的混淆 
日前,台大的言論自由月活動中,有學生懸掛寫著「火冒4.05丈」的布條,用以嘲諷原住民學生的升學「加分」制度,引發熱議。Tunkan從「替罪羔羊理論」來檢視社會上對弱勢族群的攻擊性言論,他表示,當人在社會上發生挫折,需要找到宣洩出口,會偏好選擇弱者進行發洩。因此,當學生考上台大後,儘管看似已成為社會勝利者,但過去幾年苦於被升學制度所綑綁,在壓力無處宣洩下,只能指向較弱勢的原住民。

回顧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政策,已經歷多次演變,戰後有「單純名額保障制」下的師範保送生制度,每間山地(原住民)鄉學校的優秀學生可保送至鄰近師範學校公費就讀,畢業後回到故鄉任教,不佔用一般生名額。在1980至1990年代,也曾廣泛實施「排他式加分優待制」,即大眾較常認知到「加分制度」,對原民生考試成績加分後,與一般生競爭同一招生名額,不過因引發爭論,現已全數廢除。而目前制度設計主要為「外加名額保障內部區別加分制」,在一般生名額外,另增設固定比例名額專供原住民競爭,例如原住民專班或公費生制度常見此設計。

Tunkan說明,原住民專班的設立是基於民族自決,期望培育兼具「雙文化能力」的原住民人才,除了一般專業課程外,設有原住民文化、語言及政策的課程,補充法律、財稅以及土木工程等領域的原住民較缺乏專業人才。

Tunkan指出,不論是繁星、個人申請或者獨招,原住民學生最大宗的升學管道事實上和加分制度無關,少數採加分制度的入學管道也不會影響到一般生,而是族群內部的競爭,根據族語能力給予原住民學生內部不同比例的加分,鼓勵原住民青年學習自身文化,目前大家討論的原住民加分制度常會和聯考年代的「排他式加分優待制」產生混淆。

人才培育 原住民升學保障目的
為了瞭解網友們對原住民「升學保障」或「加分」的討論,《燦爛時光會客室》擷取了巴哈姆特場外休憩區、Decard以及PTT上的言論,有網友認為「這跟女性抱怨女性諾貝爾獎得主遠低於男性,有異曲同工。學術與工作成果,本就不該有種族或性別的保障名額。」、「究竟為何原住民先天就要被認定為弱勢?這難道不是一種系統性的歧視嗎!?弭平歧視最好的作法就是取消加分制度」,不應以種族做為升學保障的區隔;也有網友認為「我覺得應該要給原住民裡的弱勢家庭資源而非特權」、「住天母、信義,拿1.35倍爆殺來自屏東部落的考生,丟不丟臉啊?」,加分制度需要考慮真正需要的人。

Tunkan回應,當我們要判斷公平正義時,需要考慮標準是什麼?網友以諾貝爾獎當作類比標準,只把大學的功能預設為只看重學術成就,但依據《憲法》以及《大學法》,大學應以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而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正是國家發展的一環,因此培育原住民人才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針對受保障的原住民對象是否限定於弱勢或者居住地區,Tunkan強調,原住民升學保障不是「個人競爭」的條件比較,而是為了「原住民整體發展」,國家具有培育原住民人才的必要,被培育的對象不應限於特定社經地位。Tunkan以公費留學考試為例,該制度沒有排富限制,僅規定學成之後需回國服務,而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如同國內版的公費留學,目標為原住民的人才培育,至於現行制度設計能否讓原住民人才回到部落服務,反而是更需討論的焦點。

回顧歷史 被漢人觀點佔據的課本 
主持人管中祥表示,當大家在討論加分制度公不公平時,忽視了「課本」裡面其實是不公平的,例如歷史課本總以漢人史觀為主,談到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時,卻忽視原住民族被迫害的經歷,考試也以漢人文化為主。

Tunkan表示,台灣主流社會將過去種種不公平視為理所當然,在台灣歷史中,原住民族的文化如何遭到同化,土地如何被併吞,在漢族群主導的課本裡面甚少看見。當大眾要了解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時,首先要了解原住民曾在歷史上造成什麼傷害,以及現在用什麼樣的權利賦予去彌補傷害,因此近年在新課綱的歷史、公民以及地理中有增加原住民相關內容。他也認為,在談原住民議題時,應先了解背後的歷史,才有益於個人與個人、國家與族群間的關係建立,避免流於「巨嬰化」、你有我沒有的討論。

新課綱內容的轉變 須重視原民文化認同
管中祥質疑,不論是「升學保障」或「加分」,雖然目的是擺脫過去的同化政策,但從教科書的編撰來看,若課本內容仍舊學習漢人的論述與觀點,可能讓原住民學生逐漸同化。

Tunkan表示,經由這幾年的努力,新課綱內的原住民文化、歷史及當代議題內容越來越多,使主流族群學生能藉此認識原住民,原住民學生也能更認識自身文化。此外,在高中選修課內,國教署也鼓勵學校開設課程時融入原住民文化,因此他並不擔心原住民學生會被同化,反而認為族群友善的校園環境更加重要。

管中祥分享,過去在學校入學面試時發現,有些通過族語認證的原民生對自身的陳述模糊,甚至否定原住民的身分,對能否達到升學保障制度的目的存有疑慮,恐出現鑽漏洞的狀況。

Tunkan表示,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目的在於促進民族發展,但任何制度都有搭便車者,只能透過更縝密的設計,減少這類情形。他舉例,當大學入學階段面臨學生條件相似時,優先選擇原住民身分認同高的學生,其實就是在幫原住民社會培養人才,一旦越來越多大學校系這麼做,高中端也會越來越重視原民生的文化認同。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和您一起討論目前的公視法有哪些問題?該怎麼修?修法面臨哪些阻力?修了之後就能讓公廣集團更好嗎?
本集節目邀請曾遭中國抓捕、關押五年的文山社區大學專案經理人李明哲,討論富察被捕事件背後的意涵,並透過自身經驗分析被捕後該如何採取救援行動?以及面對中國的威脅,我們可以怎麼做?
2022年,第13屆TIDF在台北落幕後,今年正式在全台各地展開巡迴展,陸續在花蓮、彰化、嘉義、屏東、台中放映。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與我們分享今年TIDF巡迴展的選片有哪些特色?影展的策劃理念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需要看紀錄片?
今年4/4春節連假期間,都更受害者許素華位於三重區大同南路上的的「抗爭帳篷」,突遭三重分局大同派出所員警無預警清除......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和您一起討論目前的公視法有哪些問題?該怎麼修?修法面臨哪些阻力?修了之後就能讓公廣集團更好嗎?
本集節目邀請曾遭中國抓捕、關押五年的文山社區大學專案經理人李明哲,討論富察被捕事件背後的意涵,並透過自身經驗分析被捕後該如何採取救援行動?以及面對中國的威脅,我們可以怎麼做?
2022年,第13屆TIDF在台北落幕後,今年正式在全台各地展開巡迴展,陸續在花蓮、彰化、嘉義、屏東、台中放映。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與我們分享今年TIDF巡迴展的選片有哪些特色?影展的策劃理念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需要看紀錄片?
今年4/4春節連假期間,都更受害者許素華位於三重區大同南路上的的「抗爭帳篷」,突遭三重分局大同派出所員警無預警清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竹苗區有一群家長以「公平」之名,四處遊說改變竹苗區高中入學制度。問題是,什麼叫做「公平」?用分數將教育極致階層化就是「公平」嗎?這種「公平」對社會和孩子是最有利的嗎?值得政府和社會大眾深思。
Thumbnail
原住民人口僅佔總數的2.5%,卻在奧運名單中佔有18%的比重。本文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員在奧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面對的刻板印象與挑戰。同時,文章也呼籲重視運動員的努力與心理素質,而非僅僅偏見地看待他們的「天分」。透過阿爆的發言及都市原住民的自我認同過程,思考標籤對於文化與身份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竹苗區有一群家長以「公平」之名,四處遊說改變竹苗區高中入學制度。問題是,什麼叫做「公平」?用分數將教育極致階層化就是「公平」嗎?這種「公平」對社會和孩子是最有利的嗎?值得政府和社會大眾深思。
Thumbnail
原住民人口僅佔總數的2.5%,卻在奧運名單中佔有18%的比重。本文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員在奧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面對的刻板印象與挑戰。同時,文章也呼籲重視運動員的努力與心理素質,而非僅僅偏見地看待他們的「天分」。透過阿爆的發言及都市原住民的自我認同過程,思考標籤對於文化與身份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