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理解你」的三種姿態。你的感受是什麼?

當他平靜地向你訴說著他的生命故事時,你正在想些什麼?

生活中,總會有朋友向我們吐露自己所發生的事,他可能是憤怒地訴說著、可能是悲傷的表達,亦或是語氣帶上了愉悅。而這樣的對話,彷彿我們能讀懂他們的情緒一般,理解他們的情緒後回覆,來延續話題。當然,這一些也許只是最表象的情緒,裡面還藏著一些我們沒辦法輕易讀懂的東西(有些甚至是本人都察覺不到的),但撇除這些不說,倘若我們今天連最表象的情緒都無法判讀到呢?

這幾年開始我接觸了自費的心理諮商/治療,這期間我經歷過跟三位心理師工作(諮商)的經驗(不同時期),也因三位心理師的諮商風格不同,讓我在諮商的過程中觀察到了一些可能平常在生活裡我不太會去注意的事情。

在諮商室裡,我好像習慣用平靜的方式來講訴我的過往,不論是悲傷或是憤怒。

「可是妳講得太不痛苦了,對過去也沒有感受。」
「妳讓我覺得妳很冷靜」

而其中一位心理師是在晤談的過程中,幫我決定了我的情緒。在三位心理師給我的回饋中,我讓他們的感覺是一致的,儘管時間線不同或談的議題不同。

可能我覺得這些是過去的事情,所以我可以不帶著情緒表達,但也許也可以說是我感受不到自己在這些事件裡的情緒。在某些事件的發生當下,我知道自己是痛苦的,但痛苦裡面是什麼我卻看不到。

「那你有什麼感覺?」

他們嘗試尋找我的情緒。在我講述我的過去後,這位心理師是這樣問我的。

「呃...好像沒有什麼感覺...」我帶著疑惑的口吻回覆,我有感覺嗎?我不確定,也不記得了。

而他只是挑了挑眉沒有再多說什麼,只是在往後的晤談當中,時常會問我類似的問題,像是「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嗎?」、「那你的感受是什麼?」、「那時候的你在想什麼?」

「沒有吧」、「不知道」剛開始我都是一樣的回覆,或是為了要敷衍他隨便的回答了幾個有關感覺、情緒的詞語給他,慢慢地我被問的很困惑,我常在想,我要有什麼樣的感覺嗎?還是我有什麼感覺,只是我說不出來?幾次後我用了問題回答他的問題「有選項嗎?」,他聽到後也只是笑著說沒有,當時的我是真的很想知道他有沒有選項給我選,我想知道他給的選項有沒有一個詞語可以符合我的心情,又或是想從他的選項裡得到答案,讓我知道我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反應,好讓我像個正常人

總覺得自己的情緒像是被雨蓋住,其實是有的,只是看不清。

現在的我很慶幸在當時他沒有給我任何選項,也從不在我回答不出來時責怪我,他就是讓我自己慢慢去摸索,讓我感受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我開始可以回答出我到底有什麼感覺,儘管有些時候仍覺得有些詞彙表達的不精準,但最終的我能夠看見自己其實是有感覺、感受的。

當時的我不知道,其實他在透過提出這樣的問題幫助我,讓我可以開始去思考並察覺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方式對我來說是很受用的,因為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總在諮商回到家後去回想今天晤談的內容,將他問我問題重新回答一遍(有時也不只一遍),而經過這樣的重複回答及整理,心裡的答案也更加清晰,這樣的方式鋪墊了我在未來覺察自己的能力,算是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在與這位心理師結束治療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諮商室,開啟了一段新的諮商經驗。

「所以你覺得很不滿。」

和上一位心理師不同,他在聽完我的故事後直接這樣對我說。

雖然我已經可以察覺出自己在事件當下的情緒,但我還是平靜的口吻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和以往不同,這次不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是感受,而是因為我清楚了,所以選擇用這樣的方式說出來,尋求心理師的建議共同解決我的問題。因為我深知自己處在泥沼裡,那樣的慌亂不安會讓我忽略很多眼前的訊息,所以想找一個旁觀者提醒我,哪裡有工具可以把我從泥沼裡拉出來

當下我愣了一下,回答他並不是這樣,同時在心裡也有了一個懷疑「我應該要有這樣的情緒或感覺嗎?」,幾次的諮商過程常常上演這樣的戲碼,我了解心理師需要清楚個案的狀態,但這樣的方式讓我有點不舒服,這樣的不舒服是感覺我自己被冒犯了,又或是說他好像直接給了我題庫的答案,好像遇到這樣的事情,是會有一個固定的反應,沒有其他。有時會覺得有點生氣,氣他為什麼要自己決定我的情緒,雖然可以反駁或者糾正心理師的答案,但總有一點不被理解的感覺

就像從來沒找對過鑰匙那樣

而這樣的心情讓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無法好好和心理師說我自己的事情或想法,有很多時間我們甚至是靜默的,因為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所以幾次下來,我就提出了我要停止諮商這件事。

我並沒有覺得這位心理師不好,只是覺得不適合我,可能在我沒遇到上一位心理師前先遇到了他,我跟他的合作還是會很愉快的,因為當初的我是不知道情緒、不知道感受的,也許經由他這樣的提點,我可以慢慢從裡面去探究,找到我的答案。但這時的我已經了解了自己,這樣的方式就不再適合我

「我聽起來你給我的感覺是你在這件事裡是憤怒的,是嗎?」

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又找到了一位心理師,我一如往常地訴說我的故事,她和上一位很像,她會講出情緒的詞彙,但不一樣的是她是以詢問的方式來了解我在事件當中的感受。意外的是我並不排斥這樣的做法,因為這不是強硬的把一個情緒框架在我身上,我有選擇自己情緒的權力,儘管他聽到的感覺和我不一樣,但我可以更正我的感覺給她,在這的過程中,我也是再一次釐清自己的感受及情緒,而我也能感受到她能(嘗試)理解我的情緒。

在這樣的模式底下,我甚至感覺到了自己升級了,我可以清楚地講出這件事裡不同時期我的感受是如何,甚至能分析出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舉例來說:以她上面問我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剛開始不是,憤怒是後來才出現的,一開始事情是這樣子,所以我就覺得這樣子,可是一段時間過後,我的情緒累積,所以變成憤怒。」

沒有比較好,只有適不適合

分享了三種心理師的諮商模式,身為個案只想說,沒有哪一種模式最好,只有適不適合我而已,因著不同個性或時期去調整或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諮商效果。而標題所寫的「理解你」的三種姿態的「理解你」,看似在說心理師,但其實也是在說自己,判斷感受、情緒、想法還是得回到自身,所以這個「理解你」亦指心理師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你了解你自己並理解自己的情緒

以上是我諮商的小小心得,分享給大家。

另外我完全沒有什麼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如有疑惑可在留言區提出,我們可以一起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真的很怕誤人子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