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客觀覺察的考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是我在常軌生活裡,為自己安排早晚內觀練習一小時的第五天。

而這篇文章的開端寫在第三天,直至今天才帶上意志力相隨,在諸多事件排序之中,透過早起多爭取到一個小時,好好的把他落筆完結。

上篇文章淺談了些內觀的方法,總結一句話就是客觀的觀察自己的身體,私訊詢問的不外乎是,內觀究竟在練習些什麼呢,這當中有什麼難的嗎?

「世上所有的真實都是他人的,唯有自己的真實才屬於自己。」

我自己覺得這個方法最棒的是,當你沒有真正親自上路,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看到的是什麼風景。即便你看了聽了再多別人的分享,那都不是屬於你的體會。

因為內觀所有指引都只會告訴你該做什麼的正向表述,完全避免了「不要去想大象」的大腦直覺反應,而此後浮現出來的念頭,就是屬於你的客製化挑戰。

以下會分享幾個頻繁出現在我的腦內活動中的課題,若希望以全然不受影響的狀態啟程你的內觀之旅的話,還請直接跳轉不要下滑唷。

內觀十日課程就是身心覺察的實戰營!

內觀十日課程就是身心覺察的實戰營!


過往思考的慣性

久違的TRX課後總會伴隨著乳酸堆積的現象,從前我熱愛重量訓練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會如此感受到特定部位的痠爽。作為修習運動生理學而擁有自主運動習慣的女子,甚至會刻意不收操和拉筋,就為了依此檢核自己的訓練是否到位。像是練下肢的日子過後,痠痛的感受是否來自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呢?若連腰背都感覺有點不適,就代表用錯肌群發力了,下次得要再調整才行。因為這些粗重的感受顯而易見,藉此我能知道回推運動的狀態為何。

帶著這個過往的習慣,投入到內觀法(Vipasanna)練習中就有了些課題要修練。

「從頭到腳,從腳到頭,一部分一部分,按照順序客觀覺察。」

在修習的過程中老師會不斷得提醒你,要按照順序一個一個來感受,不能因為某部位有特別明顯的感受(如:脹、酸、麻、痛)就改變觀察的順序,要對任何感受保持平等心才行,即便這個部位的感受非常細微,甚至是沒有感受,也一定要客觀的感受過後才能移往下個部位,不能跳過。

每每當有些酸癢或麻痛產生,念頭就會自己飄出來。其中最常發生在感受上半身時,忽然「啊,腳麻了!」可惡,注意力被帶走了...趕緊回去。繼續往下移動,「嗯,腰的部分有點痠痠的呢。」下一拍立刻開始責備自己的腹部沒有好好出力,才讓後面的朋友如此負擔!就因隨著過往總是習慣去推敲明顯感受的成因,注意力也同樣又離開軌道了......

除此之外,考驗著我把注意力好好留在身體覺察的念頭還不只這些呢。


過往知識的誘惑

做為一個遵從師長的好學生,從第四天開始修習內觀法(Vipasanna),這句話我深深刻在自己的腦袋裡作為第一指導原則,直到後幾天我又再次進了助理老師的會晤室。


別做心的奴隸

「老師,什麼是客觀感受呢?除了冷熱痠麻痛,去觀察感受範圍當中的強弱、深淺和大小算是嗎?」

「何謂感受範圍呢?」

正因為這個關鍵的提問,我當時用一種自己肯定是優等生的口吻回答

「以我過往知識的理解,要完美的做到『從頭到腳,從腳到頭,一部分一部分,按照順序客觀覺察。』,最嚴謹的辦法就是把全身上下的每個部位先框列出來,確保他被覺察過了再往下移動!可能是肌肉或是器官,我會盡我所能先指認出他們,再確認他們的感覺!就像部隊班長點名確認他們在場,再確認狀態一樣!」

那是我見過助理老師嘴角幅度上揚最大的時候。

「放輕鬆,這一切沒有那麼嚴肅。」

「你不用刻意去想像範圍邊界或部位,你自然會知道自己的左肩在哪裡。」

「不用太縝密以對,這不是在考試,也不必以寫作業的心態相待。」

「所謂客觀的覺察,就是不批判、不貪愛、不畏懼來自身體無常的感受。」

「只是自然而然的觀察,不必去創造感受,不用操之過急,不要過度努力。」

「不過很謝謝你跟我分享你的想法,注意哦,我這裡說的是想法,代表他不是身體的感受,而是腦袋是意識出來主宰。你可以藉此觀察你的腦袋住著怎麼樣個性的人哦。」

「儘管感受就好,思考是心的習性,人性本來就喜歡刺激而新鮮的事,正因為感受就只是感受,不需要去細究感受的成因或來源,以相對抽離的客觀眼光相待才是修練內觀的重點。你要替自己做個決定,別做心的奴隸。」


啊,老師講到這邊,我已經脹紅了臉,原來我一直都誤會了嗎。甚至我還一度暗自欣喜,多虧從前有學習過相關知識,才能如實的描繪出每個部位的模樣,結果正因有著那些既有框架,才限制了我的腳步,讓我的內觀之旅又繞了遠路。

大概是我的懊惱太過明顯,助理老師又接著溫柔的說

「不用替過往感到挫折,從現在開始調整就是最好的時候了。要是念頭一直湧現,真的很想要把器官跟肌肉描繪出來的話,那就先縮短時間,告訴自己最多就是一分鐘,一分鐘後就把注意力轉往下個部位,就只是自在地觀察。」

我很珍惜那些一分鐘(笑)。

會一直自動衝進腦海的各種名詞,真的是謝謝你們陪我一起經歷這段旅程呢

會一直自動衝進腦海的各種名詞,真的是謝謝你們陪我一起經歷這段旅程呢


考驗成為故事,也成為你的光

後來到了內觀課程最後一天早上,離開中心前和大家一起打掃,在場的除了初次參加內觀課程的同學,也有幾位再次回來復訓的學姊。談起自己覺得最大的卡關點,我分享了這個不自覺會想要把器官跟肌肉指認出來的困擾。

為此被大夥們大力驚嘆,從未有人或聽聞過這種煩惱!

紛紛交流了「在禪坐時也是常常這裡痛哪裡不舒服的,但一直說不清楚,也不知道有方法可以透過發力位置的轉換讓自己舒服一些。」、「啊!原來和身體相處有那麼多眉角嘛!」、「下次我也要試試看!」、「謝謝妳的分享,我之後也要來多加研究和觀察!」

一群女孩聚在一起嘰哩瓜拉的畫面,是在內觀中心十天當中屈指可數的場景。而那回想起來就是溫暖的正向能量,著實的療癒了那個為此責備注意力分心的我。

我想,來自內觀中客觀覺察的考驗,並不是要讓注意力完全不發散,而是練習在念頭出現時,仍能維持內心的平靜,那才是所謂的平衡。


對無常保有平等心

最後,分享一段寫在我的第十天晚上寫下的感受

從呼吸之中覺知自己的感受出發,
親身體驗所謂無常,
萬事萬物、五感所覺、內心所想,
時時刻刻生滅生滅,
不論是所有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
都不是永恆的存在,
為此懷抱著平等心看待任何感受,就是阻斷痛苦輪迴的開始。


將無常變化視為自然,就會不自覺對自己擁有的每一刻美好珍惜不已。

謝謝我能擁有這樣一段成為自由人的日子。
謝謝我能在常軌生活裡覓得一處時空早晚練習內觀。
謝謝我能有感受、有念頭,進而能透過我的故事和你相遇。




溫蒂思 Wendis

醉心於文字素寫的女子,以時刻保持覺察之心,帶有意識的思考所有新知,在日漸成形的價值觀中梳理,進而體現在行動中,成為更舒心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共處的樣子。

2023年,在一年當中最為象徵愛的日子,和佐先森攜手讓300人一同見證《佐溫婚事》;在規劃年底啟程到世界的盡頭-南極度蜜月之前,刻意為自己的生命留白,成為自由人並制定了10週寫作計畫,欲以將過往重要的心境轉折文字化,留給未來的自己念想。


從呼吸之中覺知自己的感受出發, 親身體驗所謂無常, 萬事萬物、五感所覺、內心所想, 時時刻刻生滅生滅, 不論是所有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 都不是永恆的存在, 為此懷抱著平等心看待任何感受,就是阻斷痛苦輪迴的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寫下早晚一小時內觀練習當中憶起的十日課程片段,也作為一種傳播正法的布施。願每個看到這裡的你,都能找到自己內在的安詳和和諧,擁有真正的快樂。
不僅是關於我如何成功報名內觀十日課程,又或是已經從內觀中心歸來許久才真正決心要來記錄內觀十日之於我的改變。人世間的時間向度不適用於靈魂,為此不會有太早或太晚,齊聚了所需要的元素,一切都會在那火花一瞬綻放。
前幾天和佐先森兩人在廚房一起準備午餐,忽然感慨油生:「阿,我們真的在過新婚生活呢!」一年當中最象徵愛的520,也是我被此生所有愛人擁抱的《佐溫婚事》,距今過了兩個多月。七月初在單車環島出發的前一天,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當天婚攝照片,滿心歡喜地打開,發現有超過一千張...
書寫下早晚一小時內觀練習當中憶起的十日課程片段,也作為一種傳播正法的布施。願每個看到這裡的你,都能找到自己內在的安詳和和諧,擁有真正的快樂。
不僅是關於我如何成功報名內觀十日課程,又或是已經從內觀中心歸來許久才真正決心要來記錄內觀十日之於我的改變。人世間的時間向度不適用於靈魂,為此不會有太早或太晚,齊聚了所需要的元素,一切都會在那火花一瞬綻放。
前幾天和佐先森兩人在廚房一起準備午餐,忽然感慨油生:「阿,我們真的在過新婚生活呢!」一年當中最象徵愛的520,也是我被此生所有愛人擁抱的《佐溫婚事》,距今過了兩個多月。七月初在單車環島出發的前一天,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當天婚攝照片,滿心歡喜地打開,發現有超過一千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正念練習叫做「身體掃描body scan」​。這個練習會帶大家把全身的身體部位都掃過一遍,練習去覺察每個身體部位的感覺。除了能夠培養對身體感覺的覺察力,讓我們知道身體發出的訊息,哪邊痛、哪邊緊、哪邊不舒服,適當的照顧好自己。並幫助啟動副交感神經運作,全身放鬆,增進睡眠品質。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正念練習叫做「身體掃描body scan」​。這個練習會帶大家把全身的身體部位都掃過一遍,練習去覺察每個身體部位的感覺。除了能夠培養對身體感覺的覺察力,讓我們知道身體發出的訊息,哪邊痛、哪邊緊、哪邊不舒服,適當的照顧好自己。並幫助啟動副交感神經運作,全身放鬆,增進睡眠品質。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