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以孩子為主角的華語課程(六)最終章~理念分享與省思

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適合的教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奠基學科基礎、穩扎穩打的好處;開放式的教學有以孩子為中心、創造性高的優點。其實在教育界裡並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適合的教法。而蟹老覺得最適合的課室互動就是:老師進行任務引導教學、孩子運用協同學習。孩子有任務就會運用身體五感來多元探索,學習自然有動機、不疲乏;而在協同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在自然情況下不斷地反覆練習,也能逐漸達到對某個概念或知識的熟悉與敏感度。

蟹老是設計孩子們的「協同學習」,並以「任務→討論→筆記→分享」的引導方式來讓孩子就同一個概念,可以獲得多元、多次的接觸。

「老師於台前說明概念→孩子接收訊息→提問不懂或好奇之處→個人思考並筆記→小組分享個人想法→小組討論出整組想法→撰寫想法在白板→上台分享想→聆聽台上同學分享→將概念記錄在筆記本」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同一個概念孩子是不是不自覺的練習至少十次?而且過程式主動而非被動式的接受。

對蟹老而言這既符合12年課綱的語文領域: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六項學習表現;也能夠在短短40分鐘多元發展這些學習表現,積沙成塔,時間久了是可以累積相當可觀的學習力!

傳統單向式教學的局限

一般華語課程的進行(不只華語,應該是很多學科都是)是以傳統的講述方式,大多都是老師講解,孩子聆聽作筆記,也就是所謂的單向式互動。

當然傳統認真的老師肯定會跟孩子們說明哪個部分一定要知道,哪個部分一定會考(考試領導教學)。而且為了增加孩子的動機,就會說:「這禮拜我們要小考,請大家做好準備,剛才的重點有沒有記下來?」「只要你考好,就代表你會了!你會了就是你學習到的,對你一定有幫,當然你的平時成績肯定可以很高!」之類的相關鼓勵話術。

對一般跟得上進度的孩子而言,他們肯定沒問題,甚至相當投入在考試裡面。但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孩子除了得到學科本身的知識外,最重要的聆聽、口語表達,孩子真的有表現出來嗎?(12年課綱的語文領域六項學習表現分別為: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

另外一個重點在於,練習(學習)次數。單向老師講述,須完全倚重孩子的專注以及吸收力,老師講一個概念時,雖然可能講很多次,但畢竟是從老師口中講的,吸收程度真的有限(就像父母念自己小孩一樣,小孩真的很難每次都聽得進去)。

以終為始~~哪一種能力最重要?

現代已經進入了AI時代,寫一篇文章創作(作文)都可以請chatGPT完成了(是真的很強,我曾經在家長日公開做給班上家長看過,我自己也超驚訝)!這樣創造性的成品AI都有辦法完成,更何況是知識性的傳遞,Google會找不到嗎?

蟹老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以終為始」,去確切的思考孩子10年後、20年後到底需要何種能力?讓我們想想,20年前只有智障型手機,但現在大家對智慧型手機都很上手,難道是以前老師教得好嗎?我們只要求孩子將國字注音寫漂亮正確,就可以保證他未來能夠一帆風順、找到合適的出路嗎?

好奇、溝通與合作

「好奇」是天性也是要維持的重要能力,回想蟹老自身慘痛求學的經歷,當初國高中可是被傳統教條與考試壓到忘記好奇、懶得探索這有趣的世界了!只要有好奇,做是肯定是有根性、肯定能夠維持自己的內在動機、也能夠實現自我!好奇的人肯定會去思考,會去思考的人腦筋一定動得快,這樣的人想法特別多,這樣有想法的人是不是令人激賞與欣羨呢?

常常聽人講一句話:「有想法的人最難溝通......」,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以前功利主義、成績至上時代所培育出來的嗎?你是否有遇過能力出眾的同事或上司,但他溝通能力超差?他的溝通只是在說服並沒有同理。這樣的人雖然成就了自己卻失去了周遭人心。溝通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呀!

最後一個重要能力是「合作」,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緊密的,人與人的正向互動更是我們生活的動力來源,家庭夥伴、工作夥伴、職場夥伴的相互扶持更是我們生活向上的永動機。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比較久。我更喜歡另一句台灣話:「尪某若同心,烏土變黃金!」

蟹老就是希望透過「任務引導教學+運用協同學習」,來養成孩子的未來三大能力:「好奇、溝通、合作」。無論未來孩子從事何種職業遇到何種問題,有了這鐵三角相信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跟孩子互動,持續在教育與教養孩子的世界載浮載沉。小時候以為標準是固定的;出社會才發現標準是別人訂的;現在努力探索自己內心訂的教育標準~~夢想是:台灣能夠擺脫升學主義、錦標主義的迷失,學校教育能夠確切教導出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