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十五、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云何人無我 (智之相)。謂。離 (於) 我。我所。(彼乃因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之積) 聚。(及因十二因緣中)。無知 (之煩惱。行之) 業。愛 (之煩惱而) 生。(復離於) 眼 (根)。色 (塵) 等攝受計著 (而) 生 (之眼) 識。一切諸根。(亦復如是)。

(大慧)。自心 (所) 現。器 (世間建立。資生之受用。諸轉識) 身。(乃至第八阿賴耶) 藏 (識所生)。自妄想相 (之) 施設。顯示 (等)。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

(以彼為) 無始虛偽 (妄想根源) 習氣 (之) 因。(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習故)。如汲水輪。生死 (諸) 趣。(欲。色。無色之三) 有。輪 (轉而不息)。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呪。機發像起。

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之相。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境界。法執)。

云何法無我智 (之相)。謂。覺 (知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等) 妄想相 (之性) 自性。(而) 如 (彼五) 陰。(十八) 界。(六) 入。離 (於) 我。我所。

(知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之) 積聚。(乃) 因 (無知之煩惱。行之) 業。愛 (之煩惱而有。如) 繩 (繫) 縛。展轉 (遞共之) 相。(依) 緣 (起而) 生。無 (能) 動搖 (者)。

諸法亦爾。離 (於) 自。共相。(種種) 不實 (之) 妄想相。(及) 妄想力。是凡夫 (所) 生。非聖賢也。(蓋聖賢者。其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意) 識。五 (種) 法。(三種) 自性。(悉已) 離故。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智之相)。

善 (分別) 法無我 (智之) 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 (歡喜) 地菩薩無所有觀地 (之) 相。(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方便。分別) 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久久。自能) 超 (越第) 九 (菩薩善慧) 地 (之) 相。得 (第十如來) 法雲地。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如) 幻 (圓成性) 自性 (第一義如來藏心之) 境界。修習 (而) 生。

於彼而坐 (者。皆是) 同一像類。諸最勝子。(及其) 眷屬。(前後) 圍繞。從一切佛剎 (而) 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 (為) 太子灌頂 (之法)。超 (越) 佛子地。(此即。超越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之究竟邊際。第九菴摩羅識)。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之) 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以菩薩摩訶薩。先已) 見 (除) 法無我 (智之相。即空執)。故。

是名法無我 (智之) 相。(亦即。第九菴魔羅識。空執)。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見之) 建立 (相。及斷見之) 誹謗相。惟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遠) 離建立。誹謗 (等) 二邊 (之) 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永) 離常 (見之) 建立。斷 (見之) 誹謗 (等惡) 見。不謗 (諸佛如來。非常。非斷之) 正法。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愚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 (相)。

云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 (相)。非有見建立 (相)。非有因建立 (相)。非有性建立 (相)。

是名四種 (非有有) 建立 (相)。

又誹謗者。謂。於彼 (常見) 所 (建) 立 (之相)。無 (有) 所得。觀察。(以為) 非 (其) 分 (故)。而起誹謗。

是名 (常見之) 建立 (相。及斷見之) 誹謗相。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於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等) 非有 (之) 自。共相。而起計著。(執言)。此如是。此不異。

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 (相之) 妄想。(乃依) 無始虛偽 (見愛妄想) 過 (惡) 種種習氣 (之) 計著。(謂。依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所生起之煩惱。亦即。前七相續轉識及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境界。而) 生。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於五) 陰。(十八) 界。(六) 入。(而有) 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 (等) 見。建立。

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最) 初 (之) 識。無因 (而) 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然以攀緣) 眼 (根)。色 (塵。光) 明。界 (域)。念 (想故。和合而生)。前生生已。實已還壞。

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妄認) 虛空 (無為。擇) 滅 (無為)。般 (有餘) 涅槃 (等)。非 (由) 作 (者而生)。計著 (以為) 性 (自性。而) 建立。(執言)。此 (性自性)。離 (於) 性。非性 (之無常)。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髮現。離 (於) 有。非有 (等見)。

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大慧。常見之) 建立。及 (斷見之) 誹謗。(乃) 愚 (癡凡) 夫 (之) 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 (故)。非聖賢也。是故。(菩薩摩訶薩。遠) 離 (常見之) 建立。(及斷見之) 誹謗 (等) 惡見。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五 (種) 法。(三種) 自性。二 (種) 無我 (智等) 相。趣 (於) 究竟。(又) 為安眾生故。作種種 (之) 類像。如 (說。相續) 妄想 (性) 自性 (之) 處。依於緣起 (性自性)。

譬如 (隨) 眾色 (所現之) 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佛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如) 光。(如) 影。(如) 水月。於一切法。離 (於) 生。滅。斷。常 (等二邊之惡見)。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 (此) 三昧已。遊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作禮而) 圍繞。以自心現量 (覺悟聖智之義) 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 (二) 見 (之論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
種類之身。離所作行。
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