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碎片化閱讀」的個人詮釋、理解及閱讀經驗

時人多以「碎片化閱讀」抨擊在智慧時代裡,透過小小的手機螢幕就能進行的簡短文字閱讀模式,這些簡短文字的共通點是毫無脈絡,無前言亦無後語,多半出現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Twitter(現改稱為X)尤甚。​

我不相信一則僅有不到百字的貼文能有什麼含量。但或許也不需要把它想得複雜,它確實沒有任何含量,而它存在的目的僅僅是貼文者自言自語或牢騷。

這些多如星辰大海的短文字,與其說它們是「碎片」,我寧願稱它們為「碎屑」。

慢慢撿湊,碎片終究能還原原始景象的。但碎屑如沙,一個步伐揚起的風,就足以讓它消散於天地了。

而這些「碎屑」,竟一直、一直、一直佔據了所有人的眼界。滑開手機就像走入沙漠,十里黃沙,漫無目的。

如果人生在世的追求是知識、是道理、是意義,那我們所需要的恰恰是一份地圖──一幅指引前路的地圖。把它具現化地說,就是書;更廣泛地說,是閱讀。

然而把「閱讀」這件事賦予太崇高的理想,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沒什麼意義。現代人的日常工作泰半都被工作填滿,在工作之餘還有其他細瑣的小事。說起來,除非是生活相當富足,全身上下謄餘最多的就是時間的這類人,否則一般人的日常,要好好拿起一本書閱讀的客觀條件不算太優越。

愛書如我,讀書儼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就我的工作型態以觀,我所能閱讀的客觀條件顯然不比一般人好到哪裡去,甚至更差。每日固定時長12小時,這還不算通勤時間。再者,下班後與家人的相處時光彌足珍貴,閱讀這種事的順位又要往後挪了。

因此我的空暇時間幾乎是落在孩子睡著了之後。

對我來說,書本確實是一幅指引地圖,但我所尋求的並不是什麼人生道理或意義,只是單純的領域探索。

純文學、通俗文學、大眾心理、社會科學……取得這些領域知識對我的工作專業沒有任何直接的幫助,但這正是在書裡探索的樂趣,任何有趣的事情一旦與工作掛了勾,久了就會煩燥。

在我有限的閱讀時間裡,我所採取的對策是「碎片化閱讀」。誠如我前文所言,書本若比喻為一幅地圖,則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可以視為一張碎片。也就是說,我的閱讀習慣是至少閱讀一個單元(一節或一章)。畢竟書之所以為書,便是作者在為了討論某個議題核心,透過章節的舖敘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所以哪怕只是單讀一章,也至少是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那些社群媒體裡的網路碎屑,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這幾年我發現閱讀的人口似乎有所漲幅。這我當然沒有實據,但從前往實體書店購書時所看見的人潮,以及傳播媒體開始從事「說書」這些種種,都讓我明顯感受得到閱讀風氣上升的氛圍,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我卻又覺得現代人的閱讀風氣稍嫌「功利」了。意思是,現代人從事閱讀似乎都存有目的,而並非單純喜歡閱讀。舉例來說,說書節目最常出現的書類諸如:《原子習慣》、《刻意練習》、《知識複利》等有關於成長的書籍,接著就是將投資、財富、變現等詞彙加入書名的商業書籍次之。

我承認曾經試著去讀那些書。當我做足了心理準備閱讀《原子習慣》,眼皮卻隨著頁碼的增加而垂降。最後似乎連第一章都沒讀完,就毅然決然地把它捐給圖書館,沒有一絲留念,這類書從此註定與我無緣。

現代人的閱讀量已經少得可憐了,能有這麼一群人基於個人成長的正向目的,而去閱讀並推廣特定書籍,甚至可以體現在真實生活,培養未曾擁有的習慣,這真是令人由衷感佩──畢竟我肯定做不到,連書讀完都有問題了。​

我閱讀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自己快樂。比如我滿喜歡讀朱宥勳的《作家生存攻略》及《文壇生態導覽》兩本書,談到了有關文學作家與出版業的秘辛,刷新了我對於出版業的理解。懂這個對我的工作會有幫助嗎?我想沒有,但閱讀的快樂就是這樣:不帶有目的去讀一本書,但書本內容擴充了自己的知識海,這算意外之喜;跟一開始就帶著「要學習某件事」的前提去讀一本書,那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我之所以採取「碎片化」的閱讀策略,除了閱讀時間有限之外,也是為了達成「快樂」的目的。比如我讀《被誤解的犯罪學》一個章節,內容硬、讀累了,就改讀輕鬆點的詩集或散文,讓精力放鬆。​

也許有人會問:你這樣讀書,不會無法掌握書本的知識嗎?拜託,不要拿那套「功利」的閱讀框架來約束我。工作很難、生活很難,在閒暇時間裏就別為難自己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