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沒人教父母怎麼當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討論,但我記得當時的自己是完全不敢看電視劇,甚至在書店翻一翻都只能沈重的放下,不忍多讀幾篇,或許因為同樣是老師的身分,五年前太年輕的自己,雖然已經進入了教育現場擔任老師,但面對著各式的家庭狀況、加上戲劇張力,血淋淋的擺在眼前,我的不敢看或許正是一種逃避吧!

最近因為夥伴想在podcast 上細聊這本書,才讓我開始閱讀起這本書,少了戲劇的情節張力,文字中平埔直敘著每位孩子、每個家庭,也或許是十年導師經驗,看得更多了,距離本書問世又過了五年,同時也身為母親的我回頭再看這本書,對照著自己的兒女與現今在教育現場中耳聞的現況,似乎是更加加深的寫照,也多了更多的膽戰心驚。

沒人教父母怎麼當父母

作為父母最難的在於,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拉拔一個孩子,不像大學畢業進職場前能夠先有實習的機會去探索自己適不適合,我們都是真正成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於是可能會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彌補自己遺憾的方式、美其名為你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誰來告訴父母說:這樣是不對的、這樣是過頭的...,其實真的沒有,即便是站在老師的角色,也只會換來一句:老師您能對我孩子的未來負責嗎?對於家長而言,身在其中要怎麼看到問題?

認清孩子是獨立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雖然孩子在12歲前需要爸爸媽媽以他律的角色要求孩子的行為,以及塑造良好的品格,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學習尊重孩子與適當的放手便成了父母重要的課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來自於你,但人生應是他自己的。

成功的定義?

最後,想談一談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在亞洲社會風氣當中,課業的競爭與壓力從來未減少過,看著學子們埋首苦讀只為了考上大人們口中的『理想大學』,但回過頭來看,多數的學子們對於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有熱情的領域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本應在求學過程中盡情探索熱情的年紀,卻變成只為追求高分的時期。讀完這本書,由衷希望教育可以有大方向的轉變,新課綱中不斷提到的『適性揚才』,希望不再只是口號。

聽聽老師說書,用聽的更精彩,歡迎收聽podcast:『聽聽老師說


Apple podcast搜尋🔍聽聽老師說

Apple podcast搜尋🔍聽聽老師說







avatar-img
58會員
131內容數
閱讀——透過閱讀看到不同人的思維與觀點,藉由閱讀認識世界推敲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有幾個斜槓?大家都知道三腳架是最穩的,人也一樣,在這個時代你必須擁有幾條腿才能走得從容。————《沒有退路,才有出路》——李尚龍
她選擇在黎明前的黑暗起床,早起讓她實現許多人生的夢想與目標,至今仍持續介紹著凌晨四點半起床如何改變的她的一生!
再次細讀,驚覺這本書不止寫給孩子,雖然書名是超強學習法,提供了許多在學習上可以讓大腦不斷升級的方法,就像手機更新軟體一樣,透過提問,讓大腦優化也更有利於學習。這是這本書受用的地方。但當你以自身經歷套入時,會發現,職場上也一樣….
我記得這本書是在六年前肚子裡懷著女兒時買的,當時就有聽過『胎內記憶』這個詞,但不是很確定是什麼意思,這本書的作者池川明是日本知名婦產科醫師,他深入訪談了三千多組的親子,發現有百分之33的孩子都回答『有胎內記憶』…
人的一生中有三次叛逆時期,分別是2-3歲、7-9歲,以及青少年叛逆12-18歲之間,叛逆時期會出現許多父母看似無法溝通的行為,其實都可視為孩子們開始重視個人的主控權並且試圖奪回主權的表現,因此也容易在這時候發生親子衝突,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學習怎麼來?從好奇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年幼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每個小孩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 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將來的學習上有所成就、能夠熱愛學習這件事、十萬個為什麼不要只在年幼時出現的話,從小培養起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你有幾個斜槓?大家都知道三腳架是最穩的,人也一樣,在這個時代你必須擁有幾條腿才能走得從容。————《沒有退路,才有出路》——李尚龍
她選擇在黎明前的黑暗起床,早起讓她實現許多人生的夢想與目標,至今仍持續介紹著凌晨四點半起床如何改變的她的一生!
再次細讀,驚覺這本書不止寫給孩子,雖然書名是超強學習法,提供了許多在學習上可以讓大腦不斷升級的方法,就像手機更新軟體一樣,透過提問,讓大腦優化也更有利於學習。這是這本書受用的地方。但當你以自身經歷套入時,會發現,職場上也一樣….
我記得這本書是在六年前肚子裡懷著女兒時買的,當時就有聽過『胎內記憶』這個詞,但不是很確定是什麼意思,這本書的作者池川明是日本知名婦產科醫師,他深入訪談了三千多組的親子,發現有百分之33的孩子都回答『有胎內記憶』…
人的一生中有三次叛逆時期,分別是2-3歲、7-9歲,以及青少年叛逆12-18歲之間,叛逆時期會出現許多父母看似無法溝通的行為,其實都可視為孩子們開始重視個人的主控權並且試圖奪回主權的表現,因此也容易在這時候發生親子衝突,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學習怎麼來?從好奇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年幼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每個小孩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 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將來的學習上有所成就、能夠熱愛學習這件事、十萬個為什麼不要只在年幼時出現的話,從小培養起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