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孩子的聲音:程序監理人的看見與實務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以為會看到很多家事法的程序問題,但實際上這本書更像是家庭關係生變手冊,敘述典型家庭關係變化中,夫妻子女的互動與相互影響,以及其他親屬可能的角色。並且帶出情緒在關係上的重要性,釐清夫妻失和後,尚未成年的子女可以用什麼策略降低關係撕裂遭受的波及,或者其實已經受傷如何溝通修補。

若未婚生子和離婚在過去傳統家庭倫理道德上是件大事,隨著社會變遷與觀念改變,單親似乎更趨普遍,離婚/失婚已不再是禁忌話題,更進一步能夠有餘裕去關心親屬關係中,未成年人並不附屬於父母而應該視為獨立個體,考慮最佳利益進而建立起家庭事件處理程序,規範家事案件應該考量的人的問題。有別於親權行使歸屬,本書更進一步解決過程中無能為力的未成年人可能面臨的心理壓力與利益。

看著自己的父母失和確實是件不容易平衡的事,歸因於自己有時也無法力挽狂瀾法,終究得面臨家庭結構改變的未成年人,在整個你來我往的家事程序中,可能被拉來拉去(搶著要),也可能被推來推去(都不要)。上了法院,難斷家務事自屬當然,兩造互相指責,並且選擇性的展現有利於己方證據,確實不容易發現真實,更難以做出較佳判定。這本書介紹的程序監理人,是在家事法庭中協助法官了解兩造當事人與未成年人相處互動,透過觀察訪談,輔以心理社工法律等專業,協助兩造調整出更符合未成年人利益的方案,並且從中歸納可能的策進策略。

透過改編後的案例可以發現,價值觀的差異經常從關係裂縫累積成斷層,在某個時間產生難以挽回的關係破裂。雙方通常互有長短,但也經常囿於情緒累積而放大問題,無視彼此讓步。一旦走上家事程序,不免影響雙方親權行使,並且得考慮未成年人年齡,擇其適合的方式使其了解關係生變與之關聯甚低,且雙方仍願意持續付出同等關愛,只是日常生活可能經歷變動。

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可以輔以繪本故事說明,並穩定其情緒,降低不安;而青春期則應顧及其同儕效應,並更清楚的說明關係生變的原因。雙方雖然已經失和,但仍宜避免在未成年人面前爭吵且未在事後重新讓未成年人知悉復合。即便深知對方缺陷,除了應該避免批評對方外,也應適當付出關心,讓成人間的劍拔弩張傷及幼小而未成熟的心靈。

溝通的裂痕不透過未成年人傳話或妖魔化對方,也透過日漸發展的支持體系尋求協助,經由專業人員協助從第三人的觀察切入,發現可能改善的方案,逐步落實並降低過程衝擊。

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生活壓力中不斷累積對彼此不滿。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擺上,就幾無挽回可能。那些缺乏溝通產生的問題往往都會惡化,隱忍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在彼此體諒的天平上,而未成年人在這個拉扯中,有時並不真的能改變什麼。程序監理人看到的是雙方想要表現的最佳樣貌以及細節透露的問題現況。透過協助雙方互相了解,重建部分關係,試圖托住未成年人的失落與下墜感,讓家事案件往關係重建而不是更為一刀兩斷的方向發展。

然而程序監理人仍有其限制,努力理解雙方各自的立場之外,自然而然的只是第三者。加入關係中的觀察切入,不必然的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閱讀的過程中不免覺得,中壢李姓(故意)感遍佈,但也涉入人際卻又明知離此甚遠。不論如何描述,終究只是另一方說法。沒有絕對對錯黑白的感情世界,容留下的是雜色剪不斷理還亂,不敢天真的以為有個程序外的神視角,而是多一解來看待,或許會更貼近現實一些。

如果烏托邦不存在,現實只在人間,那麼悲歡離合就是常態,喜怒哀樂則為日常法。接受所有的景況,學會調適重新經營舒適圈,或許可能是許多不在掌握中,所剩無幾握在手中的選擇。讓痛苦和掙扎儘快過去,或許才可能有餘裕想想其他可能。

推薦給家庭關係在各種境況的朋友,不論是父母或子女的身分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感受。從中了解不同價值生活的可能,也儘量用社會學習的方式獲得自處相處之道,或許是這本書最大的貢獻。而程序監理人的法律問題等,或許在其他書籍或註腳裡,可以獲得一些常識,值得一讀。

avatar-img
95會員
497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本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小說,建議可以先看張亦絢在聯合副刊的文章,讀小說前看或讀後看都可以,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畢竟這是個遠在非洲的故事背景,雖然也是轉型正義相關的議題,不了解相關脈絡不影響閱讀,只是少了一些知道脈絡的趣味。若是讀完小說再回來看這篇,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挺不錯的。 殖民的人類大歷史
宣傳是說娛樂效果挺好的一本小說,如果喜歡韓國電影,可能也會覺得這書確實娛樂性不錯,不管懂不懂死刑議題、功利主義、審檢辯功能,都能從閱讀中得到相當程度的刺激。 這書混雜的議題還不只這些,疾病、醫學、邪教、詐騙、非營利團體、社會議題倡議、政治等等,想處理的問題很多,故事線並不複雜,但是頗為血腥,也頗有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歌詞是這麼寫的,但作者的故事好看就在比歌詞更為前後相扣,而且縱身極長,作為一個法律小說,除了故事鋪陳、推理過程嚴謹外,更多了法律演進的歷史,從而看見臺灣社會對於性平相關法規的演進。 me too之外,層出不窮的性自主案件,圍繞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不平等,從來就不只
走在時代的風尖浪頭,剛好又興趣才華都有了舞台,那是件極其幸運的事。這是本幸運者的雜談,呈現了軟體工程師看待問題的切入角度與方法,邏輯與方法上的一致,是這書的特點,也是作者求學、工作、創業的一些心得。 流寇與創新者是書中的其中一篇,談的是流寇跟風,創新者看見機會。二者的不同是流寇比較像打工仔,而創新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
一本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小說,建議可以先看張亦絢在聯合副刊的文章,讀小說前看或讀後看都可以,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畢竟這是個遠在非洲的故事背景,雖然也是轉型正義相關的議題,不了解相關脈絡不影響閱讀,只是少了一些知道脈絡的趣味。若是讀完小說再回來看這篇,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挺不錯的。 殖民的人類大歷史
宣傳是說娛樂效果挺好的一本小說,如果喜歡韓國電影,可能也會覺得這書確實娛樂性不錯,不管懂不懂死刑議題、功利主義、審檢辯功能,都能從閱讀中得到相當程度的刺激。 這書混雜的議題還不只這些,疾病、醫學、邪教、詐騙、非營利團體、社會議題倡議、政治等等,想處理的問題很多,故事線並不複雜,但是頗為血腥,也頗有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歌詞是這麼寫的,但作者的故事好看就在比歌詞更為前後相扣,而且縱身極長,作為一個法律小說,除了故事鋪陳、推理過程嚴謹外,更多了法律演進的歷史,從而看見臺灣社會對於性平相關法規的演進。 me too之外,層出不窮的性自主案件,圍繞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不平等,從來就不只
走在時代的風尖浪頭,剛好又興趣才華都有了舞台,那是件極其幸運的事。這是本幸運者的雜談,呈現了軟體工程師看待問題的切入角度與方法,邏輯與方法上的一致,是這書的特點,也是作者求學、工作、創業的一些心得。 流寇與創新者是書中的其中一篇,談的是流寇跟風,創新者看見機會。二者的不同是流寇比較像打工仔,而創新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假如夫妻一方帶著未成年子女離家,造成未成年子女與另一方分離的事實狀態,會在爭取親權上形成「先搶先贏」的局面嗎?有什麼因應之道呢?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離婚的創傷分成不同面向,就經驗來說離婚事件提出者與接收者所面臨的創傷便不同,朋友圈剛好有與我同時間在調解離婚訴訟的朋友,我們年紀一樣,且都有同年齡小孩,不同的是他是提出者,而我是接收者,在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冷靜且充滿準備的面對各種即將變成單親家庭所會面臨的問題,但我除了還在無法理解原因、驚恐、不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假如夫妻一方帶著未成年子女離家,造成未成年子女與另一方分離的事實狀態,會在爭取親權上形成「先搶先贏」的局面嗎?有什麼因應之道呢?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離婚的創傷分成不同面向,就經驗來說離婚事件提出者與接收者所面臨的創傷便不同,朋友圈剛好有與我同時間在調解離婚訴訟的朋友,我們年紀一樣,且都有同年齡小孩,不同的是他是提出者,而我是接收者,在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冷靜且充滿準備的面對各種即將變成單親家庭所會面臨的問題,但我除了還在無法理解原因、驚恐、不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