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創作者,我會不斷思考我到底賺到多少錢是合理的
今天有個突發起想
關於我該賺多少錢
在網路世界知識並沒有所謂的邊際效益 在實體世界一個醫生每天最多也就只能開某個數量的刀 但在網路世界一個人的創作可以被無限數量的人看到 一個人的創作不會因為 100 個人看、或 10000 個人看而對這個人有根本性的差異
網路中的知識應該屬於公有財,而不是私有財 因為知識的使用不會因為被使用而減少
?理論上一篇文章應該是越多人花錢買或花錢看會更便宜(因為大家去分攤成本)
知識性共有財的收費問題:
而上述的知識性共有財應該如何收費呢?
其實他應該可以泛化成更廣泛的問題"無邊界成本性公有財"應該如何收費
分享購買模型: 我寫一篇文章,目標是賺到 4000 元,但幾個人去閱讀對我來說是沒有差別的
但我要賺錢,所以如果沒有付到這麼多錢,我是不會開放的
我寫完了後第一個人去閱讀,他付了 4000 元,我就賺到了 第二個人想要閱讀,他可以付給第一個人 2000 元,來平分買這篇文章的成本
第三個人想要閱讀,他可以付給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各 666.666667 來平分買這篇文章的成本
第四個人....
此種方式的好處為:創作者不會虧錢,因為他的目標是賺到 4000 元 大不了就是全部沒人看,不然只要花時間寫了,有人看,就會賺錢
當然以上的機制有點複雜,想的簡單一點,並且可執行一點
我們使用"資金池"和"股權"來介紹這個機制 前期投入者可以獲得分潤:因為他承受更大的風險,以及要花更大資金、被鎖住更長時間 第一個人必須要有經濟誘因,不然大家都只想分成,沒人想當第一個
第一個人向創作者購買時花了 4000 元,創作者實收 4000 而所有這個作品的股份給到了 1號閱讀者,他佔有價值 4000 元文章資產的 100% 股權 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發出 4000 股,每股 1 元的公司股票 接下來其他人要購買,必須要獲得平均的股權,才可以閱讀
ex.
畫成圖大概是以下
其實這個模型就是一種「分享購買」的模型
這種模型確保創作者的最低收入,並且加入版稅制度也可以讓越多人獲得創作價值後讓創作者也能獲得分潤。 加入分潤制度也能激勵早期購買者,因為他們相對上要付出的成本和風險更多,所以給予超額回報。 而後期參與者要付出的相對少,所以加入一點成本也是讓他們分擔前期投入的風險。
(其實我也還沒想到這個模型有什麼用,以上都還是理想狀況)
實際情況可以增加:
優點:
挑戰:
分享購買模型非常適合用在造橋鋪路的基礎建設上
一個基礎建設要價500,000
每個人都不會花錢去做,並且大家還會有搭便車心態
最後每個人都付出更大的成本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組織一個小的聚會
我們去募集資金向附近的企業和民眾募資
應該是可以比較容易取得這樣的資金
並且在完成這個公共建設的時候
我們可以透過對這個公共建設收取費用
來攤平並且給予這些前期願意出錢出力的人
那這個就非常適合用分享購買模型來實踐
一開始的出資者本來就會有使用這個項目的權利
如果一開始你沒有出錢
你在使用這個公共建設的時候,你就必須要付出稍微多一點的成本來平攤其他人所付出的成本
這樣的機制會獎勵想要用這個基礎建設的人在前期就願意出錢
而不是向著要搭便車
這樣的機制,或許會讓一般使用者覺得很複雜
但其實你把它想簡單一點
實際上的呈現會是非常簡單的,使用者只需要知道
今天有一條馬路,你開上去
一個月前收費是$100
一個月後收費是$50
這邊會把價格化成一個平均的數字
不會是像那一條曲線一樣是一個連續浮動的變數,但理論上應該要像那樣
但是我的使用者好理解,就先把它平均化
你開過幾次之後,有時候我發現電子錢包跳出回饋
就跟刷卡會有回饋一樣
然而這裡有回饋其實是後面有人去消費,而分享了公共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