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缺少稱讚文化的日本與研究所的日常

最近讀了一本書《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作者村上臣是Linkedin的日本負責人,這本書除了提到一些關於轉職的新觀念之外,其中也有不少描述當前日本職場及社會現況的內容。

正因為看了這本書,也發現到了一些原來一直覺得卡卡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

最明顯的大概就是「不會誇獎他人」以及「事情的推動由主管決定」。

了解日本的職場文化,也是適應日本生活的重要一步

不誇獎別人,可能是一種究極的「就事論事」

「日本人缺乏誇獎別人的經驗,我自己到現在也還覺得不自然」 (《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第201頁)

それはいいですけど......

書裡面提到了日本文化中很少誇獎別人的這件事情,由於作者有在日本本土公司以及外商公司工作的經驗,他很快地就發現到原來在外商裡,積極主動的誇獎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如果沒有這麼做,對方很容易就會感到失望。

讀到這本書的這個段落後,我仔細地回想了一下實驗室裡面每次和指導教授或其他學生一起的大小會議,確實幾乎不曾聽過任何一個人對我有所稱讚,最好的稱讚就是頂多只有說我的報告很「わかりやすい」(很好懂)而已。其餘的所有的話都是在說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可以再增加分析等等,有非常多的意見、建議和各種指教。

除此之外,有的時候我會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分享查到的資料或是歸納一些我從其他的論文當中看到的新的分析方法等等,但常常得到的回覆是:「それはいいけどさ、........ (這個是很好啦,但......)」而有時候會使用英文對話,就會被說「That's fine.」(我還是無法體會這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好喔」的意思)。

總之,在各種情境之下,幾乎沒有被大力的肯定自己做過的事情,所以也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好的,不知道該怎麼發揚自己的長處,加強自己的短處,也就造成了人越來越消沉。雖然自己是外國人,但一開始還沒有注意到原來這也是一種文化以及語言的隔閡,只是覺得為什麼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也很悲觀的覺得反正不管做什麼都只會一直被念、被給一堆意見,那麼就隨便做做等別人批評過後再改就好了等等。

但看過這本書之後,再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情境,而且也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不稱讚別人」、「不誇獎別人」在日本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在日本文化裡面並沒有這樣的習慣。相較之下,台灣人可能常常用各種形容詞來講一個人的表現「很強」、成果「很帥」、簡報很「漂亮」、報告「很會講」等等,日本人並不會特別把這些視為工作表現,而是當成一個人的特性,例如,「他是一個擅長講話的人,所以他報告的時候說話很清楚好懂」,而由於這是一個人的特性,所以沒有必要在工作的場合當成誇獎的話說出來,只會在茶餘飯後時當成了解一個人的閒聊話題。

而這樣的文化特性,也可以說是一種究極的「就事論事」的表現吧,所以不需要多講一些形容詞來讚許工作表現,而針對工作上表現得很亮眼的地方也只是就默默放在心裡默默覺得很棒。絕大部分的時候,工作場合中,只會單純就工作內容本身來討論該如何改善,並不會特別著眼於個人的表現。

雖然在正式的工作場合很少有稱讚,但其實日常生活當中「カッコイイ~」「スゲー~」「かわいい!」「上手じゃん」之類的還是常常聽到的啦。日本就是這麼公私分明。

一切都是教授說的算!其實只是一種文化差異的表現

「組織=認可的標準,一切都應該要獲得眼前上司的認可」 (《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第200頁)

大學院生日常,在日本讀研究所也有像職場一樣的上下關係

先前寫過了一篇文章,內容關於在日本體驗到的「上下關係」,在日本,正式的場合說敬語、不閒聊、很少開玩笑等等,都是在日本感受到的工作壓力比較大的地方。

雖然關於研究的進展方式,學術界裡面本來就是「PI」、指導教授等最大的「老闆」說的算,但我想特別強調在日本,要讓事情推動與進行,真的非常仰賴教授的決定。

所以,前面提到的「それはいいけどさ、........ (這個是很好啦,但......)」真的是常常聽到。常常聽得到以這句話開頭,但實際上是在下指導棋告訴學生應該要怎麼「執行」。如果說工作可以分成「規劃」與「執行」這兩個層面,那麼教授雖然已經是教授了,但他們還是會自己親自進行「規劃」,然後再交由學生「執行」。

這一點,或許就和其他實驗室的運作有所不同,姑且稱這種「老師規劃,學生執行」為「日本式」的帶學生方法吧。如果比較不是日本式的訓練方法,教授可能會讓學生有比較多的機會能「規劃+執行」,而老師主要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建議與支援。不過,日本式的訓練,可能也是大部分的日本大學院生都能夠照表操課、如期畢業(碩士兩年、博士三年)的重要關鍵,這會減少掉很多在學校裡面自由發想、尋找感興趣的題目、培養自己想學的能力、迷惘自己找不到題目、淹沒在paper海當中、資料太雜歸納很久等等各種屬於「自由放飛型」的實驗室裡所花費的時間。

之前還會覺得說為什麼自己提出來的東西好像教授都不太採納,以及為什麼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裡的感覺,現在才知道,在日本文化的脈絡之下,那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教授的責任。如書裡面第199頁所提到,「日本公司是憑某種共識再做事,由上司身先士卒」。所以很多事情是教授要負責的,而我根本就沒有責任要去煩惱。最明顯的例子如論文口試的規劃,在台灣,我們考碩博士學位論文的時候,先跟指導教授討論口試委員名單之後,再自己寫信約時間、安排考試會場、準備當天的茶點等等,但是在日本,那都是指導教授和系所的工作,學生只需要帶著簡報和電腦出現在會場就可以了。

了解到這是一種文化差異之後,就知道這也沒有什麼好或壞,怪不得之前有聽說過如果學生有什麼問題,指導教授也會連帶被質疑工作能力有問題,原因應該就是因為在日本脈絡之下,主管其實要負責任帶頭做事,然後才由下屬執行。一開始不習慣這種工作方式的話,可能會覺得自己做事情好像都綁手綁腳,但其實也可以適當地放下那些不屬於自己工作範圍的想法,轉換一個文化脈絡,就能夠好好地在日本生存下來了


工作是工作,下班是下班。教授是教授,學生是學生,做什麼像什麼,劃定範圍後完成範圍內需要做的事情,抱著這個概念來理解日本的大小事的話,也比較能進入到日本社會的脈絡中。

書籍資訊

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LinkedIn日本負責人教你找出職能優勢標籤,成就理想的工作與人生
転職2.0:日本人のキャリアの新.ルール
作者: 村上臣
譯者: 李友君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22/01/0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