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日本負責人村上臣教你如何聰明轉職,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念頭呢?「這份工作待遇普通又辛苦,實在做不下去了」「要好好準備履歷,這禮拜一定要開始投」「一定要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但是當要行動時,又顧慮到自己沒有任何強項或成就,沒辦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最後只好悶頭繼續做下去呢?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顧名思義,這是一本關於上班族如何藉由轉職提升自己的身價的書,作者村上臣是理工背景,在工作社群平台LinkedIn 擔任日本的負責人,之前也曾經擔任日本Yahoo! 的執行董事暨行銷總監。這本書就是從他個人的經驗出發,告訴讀者如何悠遊轉職,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上班何須太委屈》內容摘要

《上班何須太委屈》內容摘要

雖然《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內容中有許多以日本職場文化現況描繪的場景未必符合台灣的職場現況,舉例:像是日本企業過往採取的「終身雇用制」就和台灣企業大不相同。因此以一般工作者的「平均持續工作年數」,也就是在一家公司平均待多久的時間來說,日本是11.9 年,台灣的調查結果則是3.48 年,相形之下轉職對於台灣的上班族來說本來就是一件蠻習慣的事,但書裡的原則還是蠻適用在台灣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者有什麼訣竅,可以讓我們工作真的會越轉越好。

運用轉職,提升自身市場價值

首先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並且要追求讓「我自己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極大化,也就是要讓自己的「幸福度」極大化。這時候,「工作事業部」「家庭事業部」和「嗜好事業部」都必須均衡發展,所以不能因為工作而忍氣吞聲,犧牲了其他部分,因此就必須要讓自己在工作領域成為「有選擇、有主導權」的角色,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

不過村上臣發現,在他提供許多工作者轉職輔導或諮詢時,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就是:「可是我沒有任何強項或者成就,該怎麼轉職到理想的工作呢?」,這句話感覺很熟悉對嗎?其實我們也應該常聽到身邊有人會這麼說,甚至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疑慮。村上臣認為,這是因為一般人都抱著希望要「一次就能轉到最完美、最理想的工作」,所以會覺得自己距離那很遠,很困難,這就是很多人因而裹足不前的原因。

村上臣建議讀者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主動轉職」是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甚至可以逆向發展優勢,如果遇到少有人會的工作,可以衡量自己能不能挑戰看看,或許可以培養出自己的另一項優勢。

在這裡老查想用我自己的職場經歷來當個佐證:我在剛出社會的時候,學歷只是五專生,沒有什麼背景或人脈,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也很普通,是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但是在25 年的上班族生涯裡,我換了9 家公司,歷練了不同的工作,最後一份工作的年薪我算過,是我第一份工作年薪的13.2 倍。這大概就是《上班何須太委屈》書裏所說,藉由轉職逐步提升自己價值的實際例子。

藉由「自貼標籤」提升自己的搶手度

聽到這裡你應該有點著急:那方法是什麼呢,趕快告訴我!我覺得《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書裡提到的作法很重要:書中建議讀者們要設法幫自己「自貼標籤」,獲得熱門職務,追求自己的成長

所謂的要設法「自貼標籤」,換一個說法,就是要幫自己加上吸引人的關鍵字。什麼是工作者的「標籤」tag呢?可以拆解出以下幾大類:職務、技能、行業、經驗、職能,從這五大類裡找出自己的標籤。

舉例:A 先生,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幫企業安排派遣人力的中小企業工作,擔任B2B的業務,之後轉職到一家中型的汽車零件製造商,同樣擔任B2B的業務。所以A先生的標籤,就職務來說就是「B2B業務」,技能標籤則可能是「電話行銷」、「銷售提案」「簡報」,行業標籤則是「汽車產業」,經驗標籤會是「讓業績一年內增長一倍」之類的績效,職能標籤則可能是「目標導向」「察言觀色」「溝通能力」「靈活性」等等。

所以,各位也可以試著用以上的框架,幫自己找出自己的標籤。當然標籤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太浮誇,因為在社群時代,不確實的資訊很容易就被踢爆拆穿。另外也要區分出「一軍」「二軍」不同重要等級的標籤,舉例,像現在AI崛起,和AI相關的技能標籤重要度就會相對高,要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己。

除了自己思考自己的標籤之外,《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也建議可以從「聽別人怎麼介紹我?」,從別人口中的自己來獲得啟發。另外,嘗試從經歷和自己類似的人身上去尋求榜樣,研究他們具有哪些標籤?哪些是自己也應該具備的?都能夠成為自己的參考。

而要讓標籤產生稀有價值,就要藉由「既有標籤」X「新標籤」,還是以前面提到的A 先生來舉例:「B2B業務」這個標籤也許很多人都有,但是「B2B業務」同時具有「自媒體經營」標籤的人就很稀少,所以若A先生能發展出這項能力標籤,就可以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

這時候,A 先生就可以思考如何幫自己拿到對將來的發展有用的標籤,首先當然可以嘗試在既有的工作中獲得,舉例:像是公司想要嘗試發展自媒體拍Youtube影片,因為是新的工作項目,就有機會主動去爭取參與,如此一來就可以得到相關的經驗,進而幫自己增加一個熱門的標籤。

還有別忘了,要設法宣傳自己的標籤,就像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品牌去行銷,持之以恆的,以固定的步調去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標籤,例如在部落格發表文章,甚至是錄影片、podcast,盡量做到讓別人在講到某件事的時候就直覺聯想到你,就像是「說起專案管理,第一個就想到你」那樣的形象鮮明。

轉職是幫自己增添職場價值的方法

而如果在現有的工作已經沒辦法藉由轉調或參與專案的方式獲得新的標籤時,《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書裡就建議讀者可以思考藉由轉職來獲得。村上臣用他自己為例:他在日本雅虎時,因為看到行動服務app 將是未來的主流,因此主動跟公司表示希望能夠參與相關的專案,但沒被同意,於是他就轉職到可以讓他做行動服務的企業,成功的獲得他想要有的「成功經營行動服務」標籤。之後日本雅虎還因為他的這個經驗又挖他回去,這就是借轉職幫自己增添價值的例子。

在幫自己累積標籤的同時,也別忘了要往外看:觀察市場上的機會。村上臣建議轉職應該要採漸進轉移的方式,也就是不要一下子同時改變行業和職務,可以採先鎖定業界,或先鎖定職務。如果是先鎖定職務,目的就是像前面提到的是為了幫自己獲得能夠提升市場價值的標籤,而瞄準業界的目的則是,預想自己3~5 年之後的發展,先朝向成長中的產業移轉,因為如果希望要有好的待遇,只有高成長的產業或企業才給得起。

那麼,要如何了解哪個行業會成長呢?村上臣建議讀者可以看看那個產業裡的龍頭企業的財報,並不需要能夠詳細分析財務報表,通常企業的年報都會在開頭整理出淺顯的摘要來對投資人說明企業的概況,從那裡就可以幫我們概略地了解到那個產業的市場規模以及發展前景。所以稍微做些功課對轉職來說是很重要的。

另外,選擇高度成長的新創企業也會是讓自己可以跟著加速成長的方式,就像是2001 年google 在招募雪柔‧桑德伯格(後來擔任Facebook的營運長)時,當時google 沒有什麼名氣,桑德伯格很猶豫,但google 當時的執行長施密特告訴她:「如果有人給妳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子在哪裡,上船就對了。」,桑德伯格接受了,也為她接下來的職涯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

那麼該怎麼評估自己所遇到的新創企業機會呢?《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建議可以用以下幾個要點:首先,這家企業是否處在正在成長的市場呢?例如像是MarTech、AI、元宇宙等等都是正在持續成長的領域。另外就是這家企業是否有發展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還有,也可以從觀察這家企業背後的創投、投資者去判斷,因為優秀的創投做的評估有他一定的道理。當然,也必須要思考自己和這家企業的經營者理念、願景、使命是否有共鳴。經過這些評估之後,就可以發現值得一試的機會。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希望工作者能夠破除過往對工作的迷思,像是「職場只會嚴峻又辛苦」,或是「工作的價值只能以投注的工時來衡量」,作者強調,只要有策略的去思考自己的強項以及發展方向,藉由聰明轉職讓自己能夠持續成長,那麼就可以讓自己從工作中的收穫極大化。

讀到這裡,你是否發現書裡的一些觀念與過往那種「找到一家好公司,就可穩穩當當做一輩子」有很大的不同?到這裡,你是否有開始思考接下來自己想要「拿下什麼樣的標籤」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淺咖啡-avatar-img
2023/05/20
很實用的內容,謝謝分享☺️
我是老查-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5/20
淺咖啡 謝謝你!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34.3K會員
198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職場上的求職者,大多數都在中小企業的規模裡滾動,做著說不出名堂的職務內容。每次跟朋友聊到工作,當聊完後,人家還是不知道你到底做的是甚麼,甚至自己要換工作時,履歷也寫不出甚麼令人驚豔的成績,只能把例行程序的公式寫法一一奉上,結果就跟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不對,但也不突出。 拿著這樣的內容去談新職務的薪資,
Thumbnail
職場上的求職者,大多數都在中小企業的規模裡滾動,做著說不出名堂的職務內容。每次跟朋友聊到工作,當聊完後,人家還是不知道你到底做的是甚麼,甚至自己要換工作時,履歷也寫不出甚麼令人驚豔的成績,只能把例行程序的公式寫法一一奉上,結果就跟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不對,但也不突出。 拿著這樣的內容去談新職務的薪資,
Thumbnail
這本書算是一本求職及就業指南,從找工作的選擇到當主管後可能面對的問題及所需的能力提出看法及對應的方法。
Thumbnail
這本書算是一本求職及就業指南,從找工作的選擇到當主管後可能面對的問題及所需的能力提出看法及對應的方法。
Thumbnail
隨著科技趨勢帶動產業面貌快速改變,例如AI技術的發展,讓許多人開始擔憂自己即將被人工智慧給取代。越來越少人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能在目前的組織安然存活到最後。假使有一天不幸面對中年失業,剝除掉公司資源與名片頭銜的你,還剩下什麼呢?
Thumbnail
隨著科技趨勢帶動產業面貌快速改變,例如AI技術的發展,讓許多人開始擔憂自己即將被人工智慧給取代。越來越少人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能在目前的組織安然存活到最後。假使有一天不幸面對中年失業,剝除掉公司資源與名片頭銜的你,還剩下什麼呢?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工作型態大概就是朝九晚五的模樣,早上上班打卡,時間到了打卡下班,每個月月初領薪水,一年一年累積做下去,慢慢升到管理階級,受僱於人,時間由雇主掌控,薪資天花板同樣也由雇主掌控。這樣的生活型態是多數人的工作樣貌,好不好由自己定義,只是這樣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工作型態大概就是朝九晚五的模樣,早上上班打卡,時間到了打卡下班,每個月月初領薪水,一年一年累積做下去,慢慢升到管理階級,受僱於人,時間由雇主掌控,薪資天花板同樣也由雇主掌控。這樣的生活型態是多數人的工作樣貌,好不好由自己定義,只是這樣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Thumbnail
工作以來已經超過 5 年了!想在這邊分享第一次面臨轉職的故事。 離開學校後,因為會一些日文,加上想往行銷發展,我應徵上了在日商廣告代理商擔任 Facebook 廣告投手的工作。 大約進公司 7-8 個月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太喜歡這樣的工作,原因有幾個: 現在,我通常還是會說自己是一位非典型的人資:
Thumbnail
工作以來已經超過 5 年了!想在這邊分享第一次面臨轉職的故事。 離開學校後,因為會一些日文,加上想往行銷發展,我應徵上了在日商廣告代理商擔任 Facebook 廣告投手的工作。 大約進公司 7-8 個月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太喜歡這樣的工作,原因有幾個: 現在,我通常還是會說自己是一位非典型的人資:
Thumbnail
年後轉職嗎?該領的年終獎金到手了,不少朋友在討論轉職,頻繁轉職,是我近幾年的寫照,但今年我沒有離開,從臨時人員的不定期契約,到受長官青睞而成為編制內人員,不過兩年時間,回顧這些日子的作為有些「特別」的眉角想與讀者分享。想獲得長官們的信賴,讓自己在職場工作中步步高升,這5件事缺一不可。
Thumbnail
年後轉職嗎?該領的年終獎金到手了,不少朋友在討論轉職,頻繁轉職,是我近幾年的寫照,但今年我沒有離開,從臨時人員的不定期契約,到受長官青睞而成為編制內人員,不過兩年時間,回顧這些日子的作為有些「特別」的眉角想與讀者分享。想獲得長官們的信賴,讓自己在職場工作中步步高升,這5件事缺一不可。
Thumbnail
這本書讓我見識到出版社編輯的精彩,英文書名直翻應該是複合式職涯方法,不上班賺更多則是複合式職涯的結果。編輯洞悉了閱讀市場最在意的亮點,如何擺脫朝九晚五不得不的一些妥協,擁有自由又免於財務擔憂,書名強烈的聚焦吸引人打開書本,最後卻讓人更愛其真正內容。
Thumbnail
這本書讓我見識到出版社編輯的精彩,英文書名直翻應該是複合式職涯方法,不上班賺更多則是複合式職涯的結果。編輯洞悉了閱讀市場最在意的亮點,如何擺脫朝九晚五不得不的一些妥協,擁有自由又免於財務擔憂,書名強烈的聚焦吸引人打開書本,最後卻讓人更愛其真正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