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日本負責人村上臣教你如何聰明轉職,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念頭呢?「這份工作待遇普通又辛苦,實在做不下去了」「要好好準備履歷,這禮拜一定要開始投」「一定要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但是當要行動時,又顧慮到自己沒有任何強項或成就,沒辦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最後只好悶頭繼續做下去呢?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顧名思義,這是一本關於上班族如何藉由轉職提升自己的身價的書,作者村上臣是理工背景,在工作社群平台LinkedIn 擔任日本的負責人,之前也曾經擔任日本Yahoo! 的執行董事暨行銷總監。這本書就是從他個人的經驗出發,告訴讀者如何悠遊轉職,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上班何須太委屈》內容摘要
雖然《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內容中有許多以日本職場文化現況描繪的場景未必符合台灣的職場現況,舉例:像是日本企業過往採取的「終身雇用制」就和台灣企業大不相同。因此以一般工作者的「平均持續工作年數」,也就是在一家公司平均待多久的時間來說,日本是11.9 年,台灣的調查結果則是3.48 年,相形之下轉職對於台灣的上班族來說本來就是一件蠻習慣的事,但書裡的原則還是蠻適用在台灣的,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者有什麼訣竅,可以讓我們工作真的會越轉越好。

運用轉職,提升自身市場價值

首先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並且要追求讓「我自己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極大化,也就是要讓自己的「幸福度」極大化。這時候,「工作事業部」「家庭事業部」和「嗜好事業部」都必須均衡發展,所以不能因為工作而忍氣吞聲,犧牲了其他部分,因此就必須要讓自己在工作領域成為「有選擇、有主導權」的角色,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
不過村上臣發現,在他提供許多工作者轉職輔導或諮詢時,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就是:「可是我沒有任何強項或者成就,該怎麼轉職到理想的工作呢?」,這句話感覺很熟悉對嗎?其實我們也應該常聽到身邊有人會這麼說,甚至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疑慮。村上臣認為,這是因為一般人都抱著希望要「一次就能轉到最完美、最理想的工作」,所以會覺得自己距離那很遠,很困難,這就是很多人因而裹足不前的原因。
村上臣建議讀者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主動轉職」是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甚至可以逆向發展優勢,如果遇到少有人會的工作,可以衡量自己能不能挑戰看看,或許可以培養出自己的另一項優勢。
在這裡老查想用我自己的職場經歷來當個佐證:我在剛出社會的時候,學歷只是五專生,沒有什麼背景或人脈,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也很普通,是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但是在25 年的上班族生涯裡,我換了9 家公司,歷練了不同的工作,最後一份工作的年薪我算過,是我第一份工作年薪的13.2 倍。這大概就是《上班何須太委屈》書裏所說,藉由轉職逐步提升自己價值的實際例子。

藉由「自貼標籤」提升自己的搶手度

聽到這裡你應該有點著急:那方法是什麼呢,趕快告訴我!我覺得《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書裡提到的作法很重要:書中建議讀者們要設法幫自己「自貼標籤」,獲得熱門職務,追求自己的成長
所謂的要設法「自貼標籤」,換一個說法,就是要幫自己加上吸引人的關鍵字。什麼是工作者的「標籤」tag呢?可以拆解出以下幾大類:職務、技能、行業、經驗、職能,從這五大類裡找出自己的標籤。
舉例:A 先生,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幫企業安排派遣人力的中小企業工作,擔任B2B的業務,之後轉職到一家中型的汽車零件製造商,同樣擔任B2B的業務。所以A先生的標籤,就職務來說就是「B2B業務」,技能標籤則可能是「電話行銷」、「銷售提案」「簡報」,行業標籤則是「汽車產業」,經驗標籤會是「讓業績一年內增長一倍」之類的績效,職能標籤則可能是「目標導向」「察言觀色」「溝通能力」「靈活性」等等。
所以,各位也可以試著用以上的框架,幫自己找出自己的標籤。當然標籤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太浮誇,因為在社群時代,不確實的資訊很容易就被踢爆拆穿。另外也要區分出「一軍」「二軍」不同重要等級的標籤,舉例,像現在AI崛起,和AI相關的技能標籤重要度就會相對高,要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己。
除了自己思考自己的標籤之外,《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也建議可以從「聽別人怎麼介紹我?」,從別人口中的自己來獲得啟發。另外,嘗試從經歷和自己類似的人身上去尋求榜樣,研究他們具有哪些標籤?哪些是自己也應該具備的?都能夠成為自己的參考。
而要讓標籤產生稀有價值,就要藉由「既有標籤」X「新標籤」,還是以前面提到的A 先生來舉例:「B2B業務」這個標籤也許很多人都有,但是「B2B業務」同時具有「自媒體經營」標籤的人就很稀少,所以若A先生能發展出這項能力標籤,就可以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
這時候,A 先生就可以思考如何幫自己拿到對將來的發展有用的標籤,首先當然可以嘗試在既有的工作中獲得,舉例:像是公司想要嘗試發展自媒體拍Youtube影片,因為是新的工作項目,就有機會主動去爭取參與,如此一來就可以得到相關的經驗,進而幫自己增加一個熱門的標籤。
還有別忘了,要設法宣傳自己的標籤,就像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品牌去行銷,持之以恆的,以固定的步調去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標籤,例如在部落格發表文章,甚至是錄影片、podcast,盡量做到讓別人在講到某件事的時候就直覺聯想到你,就像是「說起專案管理,第一個就想到你」那樣的形象鮮明。

轉職是幫自己增添職場價值的方法

而如果在現有的工作已經沒辦法藉由轉調或參與專案的方式獲得新的標籤時,《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書裡就建議讀者可以思考藉由轉職來獲得。村上臣用他自己為例:他在日本雅虎時,因為看到行動服務app 將是未來的主流,因此主動跟公司表示希望能夠參與相關的專案,但沒被同意,於是他就轉職到可以讓他做行動服務的企業,成功的獲得他想要有的「成功經營行動服務」標籤。之後日本雅虎還因為他的這個經驗又挖他回去,這就是借轉職幫自己增添價值的例子。
在幫自己累積標籤的同時,也別忘了要往外看:觀察市場上的機會。村上臣建議轉職應該要採漸進轉移的方式,也就是不要一下子同時改變行業和職務,可以採先鎖定業界,或先鎖定職務。如果是先鎖定職務,目的就是像前面提到的是為了幫自己獲得能夠提升市場價值的標籤,而瞄準業界的目的則是,預想自己3~5 年之後的發展,先朝向成長中的產業移轉,因為如果希望要有好的待遇,只有高成長的產業或企業才給得起。
那麼,要如何了解哪個行業會成長呢?村上臣建議讀者可以看看那個產業裡的龍頭企業的財報,並不需要能夠詳細分析財務報表,通常企業的年報都會在開頭整理出淺顯的摘要來對投資人說明企業的概況,從那裡就可以幫我們概略地了解到那個產業的市場規模以及發展前景。所以稍微做些功課對轉職來說是很重要的。
另外,選擇高度成長的新創企業也會是讓自己可以跟著加速成長的方式,就像是2001 年google 在招募雪柔‧桑德伯格(後來擔任Facebook的營運長)時,當時google 沒有什麼名氣,桑德伯格很猶豫,但google 當時的執行長施密特告訴她:「如果有人給妳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子在哪裡,上船就對了。」,桑德伯格接受了,也為她接下來的職涯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
那麼該怎麼評估自己所遇到的新創企業機會呢?《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建議可以用以下幾個要點:首先,這家企業是否處在正在成長的市場呢?例如像是MarTech、AI、元宇宙等等都是正在持續成長的領域。另外就是這家企業是否有發展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還有,也可以從觀察這家企業背後的創投、投資者去判斷,因為優秀的創投做的評估有他一定的道理。當然,也必須要思考自己和這家企業的經營者理念、願景、使命是否有共鳴。經過這些評估之後,就可以發現值得一試的機會。
《上班何須太委屈 轉職身價再晉級》希望工作者能夠破除過往對工作的迷思,像是「職場只會嚴峻又辛苦」,或是「工作的價值只能以投注的工時來衡量」,作者強調,只要有策略的去思考自己的強項以及發展方向,藉由聰明轉職讓自己能夠持續成長,那麼就可以讓自己從工作中的收穫極大化。
讀到這裡,你是否發現書裡的一些觀念與過往那種「找到一家好公司,就可穩穩當當做一輩子」有很大的不同?到這裡,你是否有開始思考接下來自己想要「拿下什麼樣的標籤」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9K會員
183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要轉職無非是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但一定是如此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呢?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會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談,或者參照一些看似有根據的方法來做決策,《換個工作更好嗎?》歸納出五個實際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很有幫助的步驟,幫你避開地雷,讓工作越換越好。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聰明思考》要告訴讀者如何聰明的想事情,不要被迷思誤導。作者李查尼茲比是一位心理學家,在課堂上會教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一般人在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情境下,生活裡面臨種種問題時可能會有迷思、有局限。所以他把一些思考時可以運用的規則和觀念納進這本書裡,幫讀者們的大腦做「思考作業系統升級」
想要轉職無非是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但一定是如此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呢?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會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談,或者參照一些看似有根據的方法來做決策,《換個工作更好嗎?》歸納出五個實際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很有幫助的步驟,幫你避開地雷,讓工作越換越好。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聰明思考》要告訴讀者如何聰明的想事情,不要被迷思誤導。作者李查尼茲比是一位心理學家,在課堂上會教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一般人在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情境下,生活裡面臨種種問題時可能會有迷思、有局限。所以他把一些思考時可以運用的規則和觀念納進這本書裡,幫讀者們的大腦做「思考作業系統升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我在新創圈的職涯經歷,包括擔任不同職位的過程,以及如何在社會標籤下重新定義自己的職涯人設。透過自我反思,讀者將能獲得對於職涯發展的思考,尤其是在轉職的過程中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與策略。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透過本文您可以瞭解如何透過記帳、投資自己和多跟自己期許的人靠近,來實現無痛轉職的目標。您將得到應對不喜歡的職場環境的一些建議,並找到可以開始改變的方法。
Thumbnail
前言 世界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你認為「應該成為」的人 在職涯轉換之際,這本書正是我在翻閱的書籍。 作者是一名美國的職涯規畫師,曾經從公司助理成為了五角大廈中的年輕主管,是她的夢幻職業。然而當她開始工作之後,感受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協調,迫使她思考這是否真為她所追求的。 也因為這段經歷,使他成了
Thumbnail
轉職只是為轉而轉?如何找到方向?除了轉職有無其他可行的方案? 與本文一起探討如何從自我盤點到探索機會,開啟職業發展新視野。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是否覺得現職工作如同雞肋,卻又不想輕易放棄,所以打算在領完年終後再考慮轉職嗎?如果你準備在年後轉職,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展開行動。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我在新創圈的職涯經歷,包括擔任不同職位的過程,以及如何在社會標籤下重新定義自己的職涯人設。透過自我反思,讀者將能獲得對於職涯發展的思考,尤其是在轉職的過程中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與策略。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透過本文您可以瞭解如何透過記帳、投資自己和多跟自己期許的人靠近,來實現無痛轉職的目標。您將得到應對不喜歡的職場環境的一些建議,並找到可以開始改變的方法。
Thumbnail
前言 世界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你認為「應該成為」的人 在職涯轉換之際,這本書正是我在翻閱的書籍。 作者是一名美國的職涯規畫師,曾經從公司助理成為了五角大廈中的年輕主管,是她的夢幻職業。然而當她開始工作之後,感受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協調,迫使她思考這是否真為她所追求的。 也因為這段經歷,使他成了
Thumbnail
轉職只是為轉而轉?如何找到方向?除了轉職有無其他可行的方案? 與本文一起探討如何從自我盤點到探索機會,開啟職業發展新視野。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是否覺得現職工作如同雞肋,卻又不想輕易放棄,所以打算在領完年終後再考慮轉職嗎?如果你準備在年後轉職,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展開行動。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