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雙閱讀素養教學設計工作坊20231114

    黃國珍老師授課

    20231114筆記

      當我們的頭腦沒有足夠的字詞,掌握的條件不足,學習起來就容易卡卡。唐詩中的絕句也有,統合成一個以上的概念就是核心主旨,裡面其他段落就是描述。

      由下往上是我們對作者的理解,當由上往下是作者的創作空間。對應PISA的閱讀理解,訊息就是客觀顯現於文本要做到的就是擷取訊息;而主觀建構余文本就是統整解釋。為了避免超譯文本,所以很多的題目都會以請以文本……,所以在命題上面很容易把我們的解釋放進去考題,但是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概念化就是把作品(整棵樹)進行分析(不同的分支),透過歸納去統合細節,留下最純粹的內容。不理解背後的原因,當我們的孩子不擅於思考,所有理解是思考之後的結果,當是自己讀完寫清楚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思考後的結果。當困惑解開的一瞬間,那就是理解。解開有一種是找同學,另一種是用自己的大腦。即便有閱讀策略,閱讀背後要回到自己思考。當文章內容很多,要用一個標題全部包涵。


    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


    營養早餐(連續文本)

    ‧這篇文章想要探討的主題是什麼?

    ‧根據文本內容,作者從哪兩個影響層面來提醒營養早餐對小學生的重要。

    ‧營養師認為營養早餐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從文本內容來推論,擁有一份營養早餐是誰的責任?

      小學生的營養早餐與學習的關係(這個更接近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我們在下標題都是用表層在看,我們的理解和感受通常都是表層的訊息,所以我們要再進行文章梳理才能知道文章整體的核心內容,而不是被段落概念影響。

      從三角金字塔圖(文章的結構)去出題目,每個題目都是有歷程和理解。我們過去的學習經驗裏面都很少去練習上位概念,越精練的文字因為濃度密度高,所以要解釋它反而要用很多的詞彙去陳述。

      我們可以用摘要去學習這個歷程,精煉到最終就是精煉。最明顯的就是文言文,是精煉不是縮頭縮尾。

      文章在下面是自然段,上一層是意義段,最上面才會是上位概念。上位是歸納的結果。當我們自己越具體就越能找到上位概念,當然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的詞彙量不足,所以要做這件事情就更不容易。人的學習是逐步(不斷優化和學習的過程),孩子犯錯後知道如何改變更重要。


    把愛傳下去(連續文本)

    ‧請分享妳讀完這篇文章後的感受。

    ‧作者為什麼要介紹林慶台與林智勝

    ‧根據這篇文本內容,妳認為其目的為何?

    ‧根據文本,家扶基金會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請分享妳讀完這篇文章後的反思。

      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家扶是一個社會資本,協助看見這些不被關注的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受到環境的影響,陪伴他們找尋目標追尋夢想。家扶已經幫助台灣貧窮學子超過一甲子,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加入。讓孩子不被貧窮所束縛,讓孩子的成長不孤單。

      問題一、讀完後心裡的感受(最直覺);問題二、那妳講的故事讓我們想到很多,那跟文章的關聯性是?(沒有就謝謝,把注意力拉回來)。會問感受就是當作者書寫文本時,心有所感寫出的人物,讀到的是作者傳達的感受。問題三、沒有感受也是一種感受,為什麼沒有感受(請根據文本說明)。去了解學生為什麼沒有感受。


    ‧作者為什麼要寫林慶台和林智勝(共同或不同之處)?

      因為有名、小時候接受過幫忙、現在翻轉成功、社會上實踐自我夢想、成為被人敬重的人、也回饋家扶(把愛傳下去)、是典範、被幫助是成功的、相同條件是小時候家庭給予協助有限、一個認養人是社工(陪伴)、一個認養人是黃醫師(捐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扶給予實質幫助是有效的。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

      家扶基金會(第一段和最後一段都有說明),雙林是佐證家扶有效。


    ‧根據文本,家扶基金會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是什麼推動把愛傳下去的行為(善的循環)?利他。在文章中有出現四個人:林慶台、林智勝(典範=代表性、具體功效(知名度)、提供的服務、我們的幫助的成果、受幫助後再回來回饋的好例子)、陪伴林慶台的社工、捐款幫助林智勝的黃醫師(背後的某種精神或價值讓他們兩人想要去做,超越個人生命的例子,才會有參與幫助十七萬人學子的人們),所以要同時符合此四人的條件。有兩人在雙林前就已經參與,那兩人沒有預期在參與會得到的收穫,原先所設定的就是幫助人不是為他人獲利,參與的人就是接受家扶的想法才會來做這件事情。


      如何把被幫助和幫助他人的進行連結?(每一個段落都不可以被刪除,因為當我們把文本的內容刪除,就容易無法導向最終的結果)。被幫助可以不回來嗎?參與人一定要幫助?並沒有。參與的價值是被幫助的人能夠改變生命,利他的精神是在這裡被推論出來。


    我們除了順著文本推理,也可以反向進行推理。


      畫線就是告訴自己畫重點之外的都是不重要的,但真的是這樣?比如雙林接受的幫助不一樣,捐款和陪伴是家扶基金會的重要服務,是這篇文章想要告訴大家的重要訊息,但是大家都會把重點放在把把愛傳下去。我們出的題目不能都只是文章表面的訊息,而是要有更多的文章背面想傳達的涵意。


    文本分析是段落摘要的分析,自然段提取建構意義段,各自獨立但互有關聯。


      從文章中可以看到理解、閱讀、建構、解構歷程,雖然在文章中沒有寫,但是利他精神就足以說明家扶基金會的精神。再次舉例柯南(客觀)和毛利小五郎(主觀)的例子,當柯南要破案時,小五郎要沉睡,所以我們提出想法時,是否有客觀地看待事物,避免主觀所形成的先入為主的想法。在探究時,要先中立客觀找到關鍵,形成核心理解,並成為關鍵認知(主旨)。快思就是及時回應,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慢想就是慢慢思考,讓我知道原本的想法有錯誤,就去置換掉原先的想法。當我們可以兩套系統不斷巡迴,他才能夠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會什麼事情都以自己為主,會學習去改變,不會和外在世界格格不入進而咒罵世界。


      紅羅波和蔬菜(表面訊息)是水果(上位概念)、蘋果和橘子和水蜜桃(表面訊息)是水果(上位概念),在提升上去是植物。


    星打造「智慧國度」監視器無所不在(連續文本)


    ‧根據文本內容,妳認為作者支持還是反對這個計畫?

      個人想法:我認為作者是支持這個計畫,因為在文章中是呈現正論反論正論,對此是正面論述較多,也到有自己主觀想法,因為最後一段提出智慧國度在新加坡「似乎」很受歡迎,但是這個似乎是誰下的判斷?誰的認知?沒有具體數據呈現受歡迎這的論點。

      但是過去建構的模組是正反正,但所有的文章都是如此?並非。

      監視器被放在公領域是不犯法,但是在私領域的部分如果散播就會侵犯人民權利。在公開場合批判人就會犯法,但是如果在靠北OO裡面罵人?計程車裡罵人?電梯裡面罵人?


    慈善的殖民主義(連續文本)

    ‧作者想藉由這篇文章探討什麼問題?有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向嗎?

      慈善的本質改變了,文章中所說的是人道主義,但是現在變成資本主義下的慈善。


    ‧為什麼作者花很大篇幅談慈善機構的問題,最後卻結尾在進步社會的敘述?

      進步的社會就不需要慈善組織,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傾聽、同理、幫助他人,這樣就不需要捐錢了事的人和失能的慈善組織(捐錢了事和失能的慈善組織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我們常常會犯了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覺得我們是文明人,所以文章中提到強行套用無視當地需求,殖民主義的心態在其中。台灣其實也有過,在蘭嶼蓋了很多房子,但是蘭嶼人不進去住,因為不符應當地人的需求,這就是殖民者的心態。

      文章有趣的是開頭提到的問題,最後提出的進步社會就是解決方法。從捐錢了事到後面每個人落實人道關懷,就會帶著人道關懷進入慈善組織。

      閱讀文本的最終極目標就是作者想要說什麼?又是怎麼說?

      這一篇文章,一個荒謬人物經歷荒謬的人生,死後中國人給與荒謬的評價。呈現當時中國人們的無名、反智,這是讀書人想要改變教育、推動社會改變,最無力的吶喊。用差不多先生(個人的故事)來作為社會的投射,作者的焦慮是中國會毀掉。

      我們不能寄望學生能夠理解文本在作者書寫的故事的背景,因為學生可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所以需要來跟學生進行更多的補充,讓學生也能夠知道作者書寫的原因。

      對於批判這件事情讀書人比較知道,也是想要藉由此文來喚起覺得自己不是差不多先生,但其實行為就是差不多先生,喚起他們去改變。

      差不多先生指的是部分的中國人,而不是全中國人都是如此,閱讀的人就可能被作者指到,但讀到此文的人也能夠自我檢核自幾是不是這樣的人。讀者也能夠接受召喚,進而去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改變整個國家。我們受到儒家教育,被稱奴性、很難去推翻當時的社會。


    愛蓮說,說的不是愛上蓮花!

      陶淵明和周敦頤之間差了約七百年,周敦頤對於陶淵明有相交,但是卻無理解者。所有的作者在書寫這一篇文章時,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會千古流傳的寫作家,所以都是在書寫自己對於現況的感概,所以很容易發生誤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