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課堂筆記——單元 5.《論語》解讀:宗教信仰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 倫理層次本來就是相對的,它跟法律、社會習慣一樣會調整。
  • 宗教是信仰的體現。信仰是人與超越界的關係。 儒家不是宗教,但具備宗教情操,即是其中有令生命永遠向上追求的動力。
  • 「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一句宗教語言,只求覺悟,而不問有否實踐。
  • 研究儒家的基本心得:
  • 對自己要約,對他人要想。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 行為上:閑邪存其誠。防範邪惡來保存心中的真誠。
  • 言語上:修辭立其誠。修飾言辭來建立你的真誠。
  • 作為老師,很難說出有什麼志向。而子路問孔子的志向,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儒家從來都沒有真的被人家懂過、真的支持過,真的學儒家的人怎麼可能討好社會呢?
avatar-img
27會員
834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