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的經驗:一般人如果有田,多半都會面臨土壤狀況不盡理想,在平地的低窪積易水,土壤很黏板結,在山坡上的土壤經淋洗偏酸性,填土、改土好像是容易的解套辦法,或者因為「土壤不夠肥沃」,就輕易的下了許多有機肥,真的需要這樣嗎?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狀況的土壤,有不同的特性,適地適種,其實土的「好壞」,往往是根據經濟報酬人去定義的,但即使是沙漠的土壤,也可以長出仙人掌,也還可以做龍舌蘭酒呢,是否問問自己,對「理想」土壤的迷思以何為準?
話說如此,土壤改善還是有一個方向。
許多人種菜至少會下有機肥,因為Yuren有操作過商業性堆肥場的經驗,實際看到堆肥施用在田裡後造成土壤鹽化的問題,因此開始去反思。
市售堆肥原料來源的禽畜肥,因為現代動物飼養方式跟古早不同,如以前是從牛隻的戶外運動場直接取糞,現在牛隻多在室內牛床,用沖洗法加消毒水清潔後取得糞便,裡面多樣微生物早就不見了,加上動物吃的飼料添加物,也會有重金屬殘留堆積在土壤裡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建議使用外購外來資材、或是其他雞舍牧場來的禽畜肥,即便有機肥目前普及甚至有補助,因為你並不知道那個來源或是生產過程是什麼。
如果土地是自己的,務農是一種自我回歸土地、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是立即需要經濟效益的話,那建議大可考量另一種方法,就是用自然農法的方式自製堆肥,用田地上自己生產、修剪的枯枝落葉、農副產品,甚至特別去種快速生長的綠肥性作物,把它們的有機質用來製作堆肥(製作的方法可能要另文分享),你會更能與土地自然循環與變化的過程緊密互動。
以我們的做法,是在田區內養羊(以田區內的雜草、農副產品、雜糧、樹木修剪的枝葉餵食),羊的墊料經過半年多的分解發酵,早以成為混合著乾草、土壤、羊排遺地堆肥土,要種菜苗的時候,就挖起一桶來,在菜苗旁鋪上一層作肥,根據以往三年經驗,這樣就夠了。也許得到的並不是特別膨大誇張的青菜,但是是紮實、充滿作物滋味的自然味道。[當然先決條件是前三年已經堆了很多田內綠肥的有機質,並且有夏季有休耕]
這種方法,可能也是再生農業之所以叫再生農業的原因,就是你不需要再從另外一塊土地去取其肥沃表土,引入動物飼養來改善地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可以自我循環,修復提升原本受損、缺乏生命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