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我的生命教練討論如何推廣「自我介紹心智圖」後,跟他請教了一個問題:
「最近跟爸爸的溝通有改善,我比較有耐心聽他說話,不會馬上反駁了。但形式雖有改變,我內心其實還是會想反駁他:你說的這些都不對,你聽我說……」
而跟父親的溝通模式,一模一樣地出現在我跟伴侶的相處上。
我問教練:如何改善這個狀況呢?我想跟他們更好地溝通。
教練回:「跟你分享我的感覺。我覺得,一切往好的方向走,一切都很好,但你就是想在裡面找點問題會比較安心。」
完全沒有想過教練會這麼回答!
(後來我問教練,為何會有這個感覺?他說:表面上妳好像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在體會妳說話時散發出來的感覺,是幸福洋溢的)
我楞了一下,接著說:「其實我這幾天有個感覺,Too good to be true (難以相信的好)。」
難以相信。無法相信。
而這的確是我潛意識的「糾結信念」。
想起,我跟爸爸溝通時,最讓我煩躁的一個點,就是他總會說:「不要相信這個,不要相信那個,這世界不會有這麼好的事。滿街都是騙子,你要多多留意新聞,才不會被騙。」(我是個幾乎不看新聞的人。新聞有什麼好看呢?不是報道八卦,就是報導負面消息,製造恐懼)
沒想過,我最討厭爸爸的那個點(無法相信),原來我自己身上也有!
明明一切很好,偏要找問題。
背後來自一個核心信念:「我就是不配過得好,我就是不值得被愛。」
例子:男友跟我說:「我是個怪人」。
我內心隨即OS: 你趕快跟我交代清楚,你到底怪在哪裏?我就知道,事情不會這麼順利,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好(我的天,好被害妄想症啊!)
教練說:「要留意,這是小我的把戲。一旦有這個信念,就很容易把原本進行順利的事情搞砸。」
根據《奇蹟課程》,「我不配過得好,我不值得被愛」這個信念,來自我們相信自己犯了罪(殺害了上主,從生命源頭分裂出來),所以必須透過不停自我懲罰來贖罪。
而從POV 願景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害怕親密,害怕成功,害怕下一步」,有可能是想要待在安舒區,不敢冒險,不敢出來。
其實,在安舒區裏並不真的舒適,還是痛苦。但對很多人來說,比起「未知的風險」,選擇留在安舒區,是個相對安全的選擇。
對我來說,安舒區的「舒適」來自這個想法:最差的就這樣吧,不會更差了(這是真相嗎? )
但一輩子留在安舒區,就永遠不會知道,圈圈以外,是否有更好玩的東西等待着你?
如果確定在安舒區裏並不舒適,要不要跳出去,實際試試看,圈圈以外,是怎麼樣的風景?說不定,風光明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