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聰明教養|先吃這顆棉花糖? 延遲滿足的育兒思考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花糖實驗與延遲滿足

米歇爾與研究人員在史丹福大學附屬托兒所,對六百多名四歲小娃進行了這個殘忍實驗,僅有30%的孩子堅持了15分鐘。那些能夠耐心等待的孩子,不僅表現出更強的自制力,而且在後來的學業和事業上也有較為出色的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似乎有自制力的孩子更有機會成為人生勝利組。 

實驗結果公諸於世後,引起極大的回響,試想,要是孩子能忍住不吃棉花糖 就能取得未來的成功門票,這對父母們是多大的誘惑啊

於是爸爸媽媽們紛紛在家做起了實驗,引頸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是拒絕棉花糖誘惑成功延遲滿足的那個。 

還有更激進點的,提出要訓練孩子延遲滿足,滿足孩子需求前,必須要孩子先等待。於是,孩子想吃點心,先不吃,延遲滿足;孩子想要玩具,先不買,延遲滿足;更極端點的,孩子哭了,先不抱,延遲滿足,先不論這訓練方式是否確實有效,自制力真的可以訓練得來的嗎?


自制力,與生俱來還是後天訓練?

有些研究指出,一些基本的自制能力可能與基因有關,即某些嬰兒可能天生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自制能力的差異可能在早期生命階段就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環境和教養方式對於自制力的培養也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棉花糖實驗之父米歇爾認為不管大人或小孩,自我控制都是可以培養的,能行使自我控制,才能擁有真正的選擇。 

在《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一書中便提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父母、教育者和社會環境的引導,可以學會控制衝動、延遲滿足、處理挑戰和壓力。 

一些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接受較好教養的孩子在自制力方面表現更好,而這種教養可能包括明確的規則、積極的激勵、適當的懲罰和給予適當的自主權等。


30%如何成功抵禦棉花糖誘惑? 策略!

如果你觀察實驗過程,就是觀察一場孩子和想吃棉花糖的慾望的奮力爭戰,有些人用手摀住眼睛不看棉花糖,有些人開始踢桌子,或者拉辮子,或者撫摸棉花糖,就好像摸一個小毛絨動物一樣。 

其實最後能抵禦棉花糖的孩子,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用對了策略。米歇爾通過數百小時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關鍵技能是「策略性的轉移注意力」

耐心的孩子們並沒有沉迷於棉花糖這種“刺激”,而是透過遮住眼睛、假裝在桌子底下玩捉迷藏或唱《芝麻街》中的歌曲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們的想吃的願望並沒有被挫敗,只是被遺忘了。「如果你想到棉花糖以及它有多美味,那麼你就會吃掉它,」米歇爾說。「關鍵是首先要避免考慮它。」


如何正確訓練孩子自制力?

先做功課,還是先看電視? 等吃晚餐,還是偷吃點零食? 人生中有太多棉花糖,我們需要有戰勝的工具戰勝誘惑。與其說訓練自制力,不如說引導孩子辨別什麼事情更加重要、選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然後運用米歇爾所說的,第一、轉移注意力,不去盯著那個棉花糖第二、重新架構那個誘惑,例如米歇爾在書中提到個人戒菸的過程,歷經多年的失敗後,一次在史丹福大學醫院走廊上親眼目睹癌症患者受到的折磨,於是對香菸的價值改觀,從此想要抽菸時,就讓自己聯想它帶來的負面結果,終於成功戒菸。 

第三、在忍耐等待中採取正向思考,也是有效的策略。在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兒童在等待期間,分別想像悲傷或快樂的事件。正向思考的兒童,例如想像身處遊樂園或親近可愛小動物,他們等待的時間是想像悲傷事件兒童的三倍。


孩子的需求,要延遲滿足嗎?

至於面對孩子的需求,到底是要立刻滿足,還是請他們等等,必須先了解這個需求是不是基本需求,如果是基本需求,不用等,馬上滿足。例如,小嬰兒需要的抱抱、餓了喝奶,這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就是沒有滿足時孩子會感到不安、敏感、害怕。 

無論想訓練孩子的什麼力,前提都是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愛與連結感。 

雖然自制力可以抗拒種種誘惑,推進成功,然而成功卻是由很多因素所疊加,無須太過執著要求他們在所有快樂的事情都延遲滿足。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養成自制力是一生的學習過程,那麼就一起幫助對方克服「干擾的棉花糖」吧。


結語

自制力未必保證了成功,但自我控制能力的確在邁向目標時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幫助抵擋讓你偏離目標的誘惑,例如想要減肥就不要吃那包洋芋片,想要存錢就先不要買那個包,想要完成這篇文章的我,就先不要分心玩手機。 

幸運的是,自制力可以透過策略方法抵禦誘惑,而達到延遲滿足的,著眼於長期目標,儘量讓自己遠離誘惑,同時了解自制力像肌肉會有疲憊的時候,學習給自己設定可接受可執行的規則。

孩子也是,他需要自制力,也需要愛,有時候,還非常需要大人的自制力。 

「把拔~(或是馬麻~)你怎麼一直看手機,不理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