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年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這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有關自制力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100位有30位小孩成功克制延遲滿足,後面追蹤沒吃跟有吃的在社會發展程度
發現沒吃的比有吃的不管在社交或成就都相對好
在當時的環境都是"物質缺少的背景"
所以在當時自制力越強的人他在這個充滿紅利時代的環境越容易成功
###
2018年這次找來900位更多不同背景的兒童
有中產階級以上跟以下的不同環境甚至還有富裕家庭的
這次就發現會吃棉花糖的大多都是貧困家庭或普通家庭背景
現在大多的先進國家都已經不缺物質慾望
也就是生長背景開始可以影響一個小孩的思維
過去可以靠自制力就勝過多數人,現在競爭力已經變大了
就像股票市場有的人每天盯著股價變化深怕錯過
現在多的是本多的投資人,過去通膨低利率造就的鈔票節奏已經不會改變
享受到的人用"延遲滿足的時間"就可以贏過這些每天要花很多"即時滿足時間"的投資人
自住或現金流穩定投資買房子的人會每天查實價登錄嗎?
就算真的查到了,可以馬上跟老婆小孩說我們明天賣房子然後去買有機會上漲的區域搬過去住?
市場資金變化但結果論是不會改變,只是競爭者變大就會把更多金融市場開發出來滿足更多鈔票慾望,就像現在的虛擬貨幣就是更多人性的金融市場
###
延遲滿足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的
可以克制人性、專注力跟衝動行為等等
舉例:
我們晚上追劇就想要吃鹽酥雞跟喝啤酒,但我們會想到身材所以會克制自己,但偶爾還是會犒賞自己,至少不會讓自己每次都即時滿足
想要維持身材,但是想到要深蹲、跑步、重訓等等就很累不想去,但想到要把妹或拍好看的婚紗就會咬牙繼續運動或是斷食
股票市場就更常見,平凡投資人只有資金部位10%以下的非投機商品,通常都不會即時滿足
常常拉長看賺到最大報酬率的就是這種投資部位
重倉的部位永遠都是即時滿足交易,不管是上漲還下跌每天都焦慮怕少賺或怕破產
了解自己現階段的投資節奏就是了解自己延遲滿足的階段
就像我2004年~2011年短線節奏到高頻交易出現後轉換>2013年~2024年完全不同
生活享受時間變更多,但好的結果卻放大數倍,這就是適合我的轉換階段
"延遲滿足就是幫自己增加成長的時間,可以快速達到目標的結果"
###
營造業今年發展真的不錯,打完球還送普洱茶禮盒
都還印上公司名字刷存在感
這個就叫"機會成本"
還沒得到但是先付出,只為了等到未來的一個契機,甚至景氣不好時還能有人想到曾經的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