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讀後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上)

給成人的童話——蛤蟆和蒼鷺演示心理諮商(上)

總是在暢銷書榜上的書

FB上有人說,怎麼感覺暢銷書榜好像這兩年都差不多?的確,有幾本書長期佔着榜首十名以內,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話說在各大購書平台,這本書的書名後,都連着括號(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很激動的感覺。

甚麼是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近幾年常常聽見,實際上是甚麼?很多人應該都會有矇朦朧矓的感覺。

「你們心理師只是和案主聊聊天,為什麼收貴這麼貴?」書開首其中一篇推薦序言裏,「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自己常常被人問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有這個疑問。始終心理諮商牽涉到每個當事人非常私密的隱私,不可能拿出來作例子。而沒有實在的例子,光談心理學各個概念,又很難令人明白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讀後感

讀了大約20%,便覺得有趣又學到心理學,停不下來,難怪這本書會這麼快被視為經典,而且熱銷。

下面是幾點從書裏學到的心得:

1.承認自己的情緒很重要

「如果你否認它們(情緒),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承認自己的情緒原來那麼重要嗎?重要的程度,蒼鷺竟然用截肢來比喻。不坦誠承認自己的情緒,某程度上是一個殘缺的人?對此我很訝異。

而承認自己的情緒,尤其負面的情緒,例如憤怒、悲傷、妒嫉、不甘心,原來不容易。(我想,這也跟我們的教育有關:一個「好」的人不應該有「不好」的情緒)

故事裏,蛤蟆難以接受自己有憤怒的情緒,他多次問蒼鷺:你說憤怒是基本的情緒,怎麼我從來不會憤怒?

一步一步,通過蒼鷺引導式的問題,蛤蟆才接受自己有憤怒的情緒,只是他用退縮、沮喪、嘔氣、鬧彆扭的方式,非常緩慢地釋放憤怒,緩慢得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憤怒。

2.檢視自己,包括自己的童年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

了解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客觀地檢視自己。過程中,蛤蟆發掘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害怕又抗拒。這大概也是我們一般人不會想面對的狀況,我們要怎樣面對自己隱晦、有動機的心理呢?

蒼鷺説,心理諮商的過程,有時讓人痛苦,因為會威脅到我們的心理平衡。不過,好好地去檢視和經歷,我們便會長出力量,改變現況。

而我們的情緒,還有隨之而來的行為模式,基礎來自童年。蒼鷺和蛤蟆討論童年的章節,在書裏是最多的。

「……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

這是蒼鷺的話,他一再強調童年的影響會延續一輩子(作為媽媽,常常聽見這說法,每次聽見都警惕自己),因為一個初來到世界的脆弱孩子,在生命早期,只能仰賴兩個(或有時一個)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大人,對於大人的喜怒哀樂,孩子為了生存都必須觀察和回應,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果然「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

這是心理學總是要人回顧童年的原因,因為一個人無論年紀多大,還是會觸發到童年回憶,而令自己處於「兒童自我狀態」。當我們進入「兒童自我狀態」時,就會條件反射地,用童年的經驗回應當下。

蛤蟆回想自己的童年(他的父親嚴厲、挑剔又冷漠,母親則不敢表達自己的愛),又回溯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發現自己常常以一個「悲傷兒童」的姿態去應對一切。

不過,我們不能一切都諉過於童年,我們會長大。在後面的章節,蒼鷺說童年「會影響一輩子,除非……除非你決心改變。」

童年影響很大,但我們有長大和改變的力量。除了「兒童自我狀態」,我們還有「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待續,下一篇繼續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家三口從香港搬到愛丁堡,希望能好好留下育兒和閱讀紀錄。A family of three from Hong Kong moved to Edinburgh, hoping to keep a good record of parenting and reading adventures.
內容總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