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論語漫讀(57):『裡仁為美』 —智識以仁為本

電子書:《論語漫讀》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仁』,『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然有友善之心。忠孝悌就是『仁』的表現和發揮。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

 

『裡』,居的意思。『知』,同智。孔子說,『居於仁道,最為美好。如不選擇處於仁道,怎麼能得到智識呢?

 

『裡』也可解釋為裡面。意味人以仁為裡為心,如果實裡面的仁。如此則最為美妙。這樣理解更符合『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概念。

 

雖然『仁』是人的本性,但孔子認為人也可能喪失『仁』的本性,『性相近,習相遠』。『仁』仍然需要人的堅守和選擇,才能保持和處於『仁』的本性。而保持和處於『仁』的本性,是最為美好的狀態。

 

為什麼說處於『仁』是最美好的狀態呢?孔子做了補充說明,『擇不處仁,焉得知?』如果不以仁道處世處事,不追求仁道,被物欲所困,就無法到達智慧的境界。

 

孔子認為處仁向仁更能獲得智慧』。孔子這裡所謂的『智』,不是聰明伶俐;也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智商,智力,而是對社會和人生的通達體認,『知天命』,『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等。

 

緊接著下一段話,孔子對『裡仁為美』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裡仁第四)。

 

孔子說:『不仁者不能長久安於貧困,也不能長久地處於安樂。仁者安於仁道,智者有利於達到仁』。  

 

『約』,簡約。不仁者缺乏友善之心,就不能安貧樂道,就會『犯上作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另一方面,不仁者久處安樂則必驕橫。只有仁者才能隨遇而安於仁道,不管外部的處境如何,都堅持仁道。仁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質,但需要學習和修為才能到達。而智者的認知更通透,更有利於認識和踐行仁道。

 

依孔子所言,仁和智是相互促進的關係。智力不夠,當然很難獲得智慧。而未有仁,也很難獲得智慧;而未有一定的智慧,也不能將仁提升到更高的水準。

 

單獨來看孔子『仁』,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似乎與基督教的『愛』是相通的。但放到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中來看,孔子的『仁』並不適用於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有差等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對人的友善之心之情,血親關係是最優先的。而基督教的『愛』是基於所有人都是上帝子民基礎上普遍的愛,超越了血親關係。但也沒有否定血親關係的特殊性。在儒家那裡,有差等的血親關係是社會的最基本關係,而在基督教中,普遍的愛是社會的基本關係,而血親關係只是附加因素。

 

2019年7月4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