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的帝王中,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87年)是一位雅愛文學的帝王。在位54 年,他的雄才大略,歷史罕見。他在文學史很有貢獻,也是漢代帝王中少見的。漢代文學的興盛與發展,有他一份引導之功。劉徹最有名的事蹟是,曾下令訂定「郊祀之禮」,並改造秦朝以來就已經存在的「樂府」機構,派人赴民間「採集詩歌」,夜間聽取演唱,以便觀察民意。樂府所收錄的歌謠遍及趙、代、齊、楚各地;還聘請音樂家李延年擔任協律督尉(亦即樂府總管),樂府詩因此廣為流行。
此外,劉徹在位時非常禮遇西漢初期辭賦家,曾大力獎賞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寫作辭賦,甚至還親自與群臣討論律呂,以協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他是劉邦、項羽 之後,常被史家提及的帝王詩人。
他在漢詩發展史最有名的貢獻是元封五年(西元前105年)秋天,巡行河東汾陰(今山 西萬榮.榮河城北.汾水兩岸)祭祀后土之神,並與群臣於樓船中宴飲,作了《秋風辭》。 全文如次: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此詩一共九句,仍然沿襲楚國風謠的特色,起首兩句「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是就秋天的天候起興,說道秋風颳起,白雲飛揚,草木因此枯黃,群雁也南飛過冬。「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兩句,又就蘭花、菊花起興,想念起美人,難以忘懷。「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兩句描述在樓船行駛在汾河途 中,船槳揚起白色波濤,此時清越的歌聲開始高唱,可謂歡樂到了極點,然而,就在此 刻,突然產生樂極生悲的感覺,他想到:如此的歡樂場景,並不能永久。為什麼呢?此時漢武帝也不過50歲出頭,卻在蕭管鼓聲中,卻產生出一種少壯不再、即將老邁的哀愁。
我們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各自不同。年少人會覺得時光漫漫,永遠用不完;中年人會覺得時光快速,永遠不夠用;至於老年人則感覺時光倏忽,稍縱即逝,深怕把握不住。擁有最高權力或地位者如漢武帝,尤其更有一種時不我與的促迫感。
這首詩與前面所談到的漢高祖《大風歌》、項羽的《垓下歌》,都是帝王階層的懷憂曲。各有不同的憂傷因素,其中漢武帝劉徹,感於哀樂,是由外在氣候景象而生,全詩辭藻優美,精神氣象最近屈原的騷人精神,所謂傷春悲秋,文人本色。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詩藪.內篇》就曾談到:「《秋風》,百代情致之宗,雖辭語寂寥而異象靡盡。」正有力說明漢武帝是漢初很有詩人情懷與詩人氣質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