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情緒教育】情緒無法消化?理解隱藏的真正情緒才能成長

    raw-image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1.在「辨識」這一關,要講出情緒的名稱(命名)

    當事人能說出「憤怒」、「不知名的煩躁」

    2.在「接受」這一關,需要允許「表達--宣洩--平靜」

    當事人辨識出憤怒後,會繼續以下這樣說

    (1)表達憤怒:「我好生氣啊」

    (2)宣洩憤怒:「他是豬,連這個都不懂,憑什麼當一個父親!」

    (3)平靜下來:「呼呼呼,我不想跟豬計較了,講也沒有用...」

    要有意識的宣洩,並耐受宣洩時的力度/能量,才會趨向平靜,這才是你知道且接受了你的情緒。

    3.在「理解」這一關,要講出憤怒的因果

    當事人要能知道並表述「自己為什麼憤怒?」

    例如:父親老是否定我,他自己都沒成就,憑什麼,這是讓我最生氣的原因

    例如: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我當然可以生氣

    4.在「調解」與「行動」這一關,則需要針對能改變的部分去改變

    當事人不會撫平情緒,也可改善行動讓自己得到部分控制,如「父親以前就是老頑固,也不是針對我,雖然可理解,但我還是受不了,少見面為妙,拉長見面的時間吧」

    #隱藏關卡

    經過以上步驟,然當事人情緒能量還是降不下來,卡住了

    自上次見面後,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面對比較親密的家人、伴侶、好友,情緒是複雜的

    例如「店員誤解你」VS「家人誤解你」,前者可以單純生氣,但後者不會單純,除了生氣還會有其他情緒,關係越深情緒反映本來就會越多元。

    當事人的情緒反應是真實的,我們必須相信,只是還無法辨識出來而已,所以還有隱藏關卡。

    那是怎麼回事呢?

     

    (一)故事解析:

    「對父親生氣」並非單純的生氣,而是「想得到父親的關注與愛」才是深藏的情緒/情感需求。

    愛的對立面是漠視,因此即使是恨,也代表來自於愛。

    關係越深者「正反情緒都有」才對。

    真正的原始情緒沒有被辨識、接受、理解,整體情緒將難以消化。真正的情緒是「難受」。生氣是次發情緒,原初是「難過」(失望、落空、淘空、背叛、誤解...同一類別)被隱藏,因為當事人應付不了(知道了也沒用,因為事實上父親不會改變)。

    但是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有所期待」的深層願望,是幫助自己理解真正的、在乎的需求,然後「轉向」,不必再找父親而是找其他可信任、可回饋的人,回歸滿足與照顧自己。這是成長。

     

    (二)現場的感受、覺察與拆解:

    1.相信當事人的情緒反應,那樣子可能有未被辨識的部分情緒。

    2.多鼓勵當事人表達憤怒,繼續從憤怒中找線索。

    可推理的客觀線索有:

    (1)當事人指責父親的語句裡有「期待」,有愛才有期待,得不到會有恨。愛的對立面是漠視,就不會有此反應。

    (2)「原始/次級情緒」的概念

    「原初」的期待被愛落空(難過)當事人無法承受,而改以「次級」較可控制的指責(生氣)。通常情緒有互補的組別,如「生氣VS悲傷」,因此有的人在生氣其實他很難過;有人很難過卻用生氣表現。

    可以就這兩點猜一猜。

    3.向當事人同理反映「我感受到你很難過...」

    用大類別反映就好,讓當事人自己接著細分是什麼(失望、背叛、拋棄?)。

    如果當事人自己無法說,我們再進一步說「是不是爸爸沒有做到什麼,所以你感到被遺棄了...」並與當事人核對

    4.對話設計

    前半部是情緒辨識、接受、宣洩(哭一哭),後半部是理解因果,讓當事人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怎麼了。這就是認識自己,也是成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