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維京人特別欣賞叛逆的孩子,沒大沒小的小伙子將來勢必有成。一位直面維京時代沒落的叛逆孩子——哈拉爾德 (Haraldr Sigurðarson)——人稱「最後的維京人」,3 歲便展現出桀傲不遜的特質。
《世界之圓》(Heimskringla) 第 75 章提到,在一場宴會中,國王歐拉夫 (Ólafr konungr) 打算考驗兩個年幼弟弟的膽識,讓他們坐上膝,以猙獰的面容威嚇他們。兩個小朋友理所當然地嚇爛爆哭,接著:
Þá bar Ásta til hans hinn yngsta son sinn, er Haraldr hét; þá var hann þrevetr. Konungrinn ýgldist á hann; en hann sá upp í mót honum. Þá tók konungr í hár sveininum ok kipti; sveinninn tók upp í kampinn konunginum ok hnykti. Þá mælti konungrinn: Hefnisamr muntu síðar, frændi!
此時,阿斯塔把最小的兒子也領到歐拉夫國王面前,名哈拉爾德,那時 3 歲。國王一樣做鬼臉嚇唬他。但哈拉爾德毫無畏懼地看向歐拉夫。接著,國王揪住哈拉爾德的頭髮。男孩則反揪住國王的鬍子,抽動著。國王感嘆道:「你長大後恐怕是會報復我吧,孩子。」
這位歐拉夫國王後世又稱聖歐拉夫 (Olaf the Holy),是哈拉爾德同父異母的兄長,著名的基督教維京國王,大力推動挪威基督教化的進程。
實際上,長大後的哈拉爾德不僅沒有報復他,還屢次與聖歐拉夫並肩作戰,卻礙於形勢所逼,兩人最終仍敗給當時北海帝國的強人肯努特大帝 (Knútr inn ríki)。然而,妳是不是哈拉爾德,妳爸也不是歐拉夫,家暴請打 113。
上一次提到,逞凶鬥狠的小孩,是成就英雄偉業的徵兆。其中經典的範例是《埃吉爾薩迦》(Egils saga Skalla-Grímssonar) 第 40 章的故事。
埃吉爾超愛各種能比力氣的遊戲,鄰里們非常明智,往往教導自己家小孩最好讓著埃吉爾,我們馬上能知道為什麼。有一年冬天,7 歲的埃吉爾被帶去看一場球賽;很多家庭也帶了自家小孩到現場,很快地男孩們便組織起自己版本的球賽遊戲。
他們選好各自的對手,埃吉爾的對手比他年長 4 歲,叫格里姆 (Grímr)。比賽過程中,格里姆用盡較年長的身材優勢,令埃吉爾慘居劣勢。這激怒了他,雙方爆發口腳。最後埃吉爾被格里姆壓在地上,並威脅要用格派鐵拳揍他。
埃吉爾隨後站起身,離開遊戲,跟帶他來看球的大葛格 (Þórðr) 訴苦後,借了一柄手斧。他們回到遊戲場上,正當格里姆搶到球,意氣風發之時,埃吉爾舞著手斧便衝上去往他頭上猛砸,砸到斧頭徹底貫穿格里姆的顱骨為止。
之後,這場遊戲差點順勢演變成家族之間的戰爭。不饋是中世紀海陸 8+9。
異教人動不動就拿來掉書袋的《散文埃達》(Prose Edda),其作者斯諾里 (Snorri Sturluson) 撰寫這部巨著,為的就是教育事業。換句話說,《北歐神話》嚴格來說並非故事書,或單純的文學;而是「如何讀懂古北歐詩歌文學?」的教科書。
斯諾里執筆的《世界之圓》收錄了七十多位北歐詩歌 (skaldic poems)。從引文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北歐詩人 (skáld) 具權威性,而非僅僅是藝術表演者而已。
儘管他於序言中強調北歐詩歌的口傳特性,卻仍將它與書面資料等同。對斯諾里與其他《國王薩迦》(konungasögur) 作者來說,北歐詩歌殼蟻是歷史資料,作為書面文獻使用,並可根據三藝 (Trivium) 教授的詮釋慣例闡明。
換句話說,《散文埃達》與其視為北歐神話作品,不如視為《北歐神話導讀:如何創作古北歐詩歌?》
其中神話故事,比起斯諾里的創作,更像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裡選讀特定古文、散文那般。斯諾里的侄子歐拉夫 (Óláfr Þórðarson) 亦撰寫《第三語法論》(The Third Grammatical Treatise),兩人專業術語幾乎皆取自拉丁文。差別只是,《散文埃達》更愛引用「本土文學」。
中世紀學校體系內,文本評論、分析藝術性語法、文本修辭之間不易劃清界線。文本分析、文本評論都不可避免地產生新文本,因而也是修辭學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將《散文埃達》視作北歐神話故事集,不是什麼尷尬的事。
在斯諾里的時代,北歐詩歌被視為一種復古的書寫藝術。正如我們看待古文,或是近代的散文那般,筆觸帶有一點距離感的創作。一般大眾不被期待能夠讀透李商隱,同理,這些作品的目標受眾亦是當時的知識份子——受過語法和修辭等三藝訓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