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孤獨感]「孤獨有理,寂寞無罪」心理師解析「孤獨患者」必知三個生命難題,活出新人生

raw-image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身邊的朋友很多,常常會一起出遊打鬧,相處起來很舒服,但內心其實容易感到寂寞?說不出是怎樣的感覺,只覺得心裡空空的。

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那很有可能你是「內在孤兒」哦!!

「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我就是感覺不到」內在孤兒對生活充滿破壞力

孤獨感是很常見的隱性主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心情其實是孤獨的,我們會習慣用社會行為來判定自己是不是孤單例如

週末有沒有飯局,身邊有沒有男女朋友?如果年紀大一點,就變成考慮要不要生個小孩,藉此填補我們心中那說不出來空空的感受。

這些感受在榮格心理學裡面,稱之為孤兒原型,也可稱為內在孤兒,意指部論我們生活過得多麼精彩豐富,在心靈中,我們就像是孤兒一樣,即便身邊有很多人陪伴,滿滿的社交活動,卻還是蓋不出那滴水穿石般的孤獨感,也就是「假性孤兒」一書中那最有名的「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我就是感覺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普遍來說有適當的孤獨感是很正常的,人天生的本能就會感到孤獨,因此產生連結、聚集、全體生活藉以提升生存機率,所但若孤獨感嚴重到會影響到生活,包括人際關係、工作表現、戀愛相處、與家人的關係,無法好好的與他們連結互動,心情總是壓抑沒有人理解自己,進而時常憂鬱沉悶失去活力,那麼這些孤獨感,就正在告訴我們,需要正視自我的心靈狀態「我的人生過得還好嗎?」給自己一個關心自己的機會,練習好好的照顧自己身心。

孤兒原型出現的三大原因

榮格心理學認為,孤兒原型的形成,源自童年經驗與天生的特質,雖然讓我們有龐大的孤獨感,但也賜予我們潛意識豐沛的能量,是一體兩面的心理狀態,常見的孤兒原型有三個成因

一、高敏感族群特質,難以被理解

大多有內在孤兒感受的人,天生下來就對人很敏感,彷彿從小就被安裝「空氣感知器」,對世界的細膩變化、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非常敏感,很會察言觀色,直覺強得跟野生動物一樣,但也因為對世界如此敏銳,比一般人容易累容易耗能,會想分享甚至抱怨這種多思、豐沛的感受,而通常得到的第一名回應「你不要想太多啦」,會讓高敏感群內心很失落,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太細膩,跟別人分享總是被打槍或潑冷水,幾次下來也不想再分享,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越活越悶。

二、成長歷程大多堅強獨立

後天孤獨者最大的共同點是從小就很懂事,可能家庭環境忙碌,父母因工作忙疏於照顧或是不重視情緒需求,例如

我們心情不好跟爸媽說,但回應是「小孩子哪有那麼多煩惱,趕快去寫讀書、去睡覺」,或是很體貼原生家庭,早早就自動自發照顧好自己甚至弟妹等,簡直就是靠自己一個人長大。

成年後開始會離家自己生活,過得挺自在的,但問題就開始慢慢浮現,對於戀愛是既渴望又有壓力,明明很愛對方但相處總沒有一個人自在,很難體會別人那種愛得黏膩的感受,對人性也不容易信任。

三、內在發展欲望強,靈性需求層次高

另一種內在孤兒源自前兩者的綜合,天性敏感且成長歷程辛苦,從中培養出看透世情的能力:

能領悟人性、自然法則、人情世故等,生活能力非常好,但心靈會充滿一種說不出的無奈何,正因為能清楚這世界大部分的事情,反而對生命深深感到龐大的無力感,進而經驗到個人的孤獨、身為人的孤獨。

深刻明白活著就是一種孤獨,會想追求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想知道自己為何而活(通常會被別人說愛胡思亂想、愛鑽牛角尖)這其實是一種強大的靈性需求,難以被他人所理解而感到孤獨。

 孤獨者如何自救?

用「孤獨自救」這個詞我想並不貼近,卻很寫實,孤獨者承受龐大心靈壓力的同時,其實是最理解環境所帶來「無解、無奈」,人生充滿限制的人

例如原生家庭的不富裕,父母永遠無法成為我們心中那溫暖慈愛的人,伴侶無法理解自己的脆弱與失落,天性上的高敏感與多思,這些生命經驗都深深困擾著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孤獨患者的社會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生存能力,生活過得不錯),讓我們對人性感到失望與防備。

        於心理諮商角度上,給予孤獨者的鼓勵有兩個方向,首重「與他人的連結」,孤獨者要與人連結?是嫌人生還不夠苦嗎(笑),這完全相反的路其實是解套的關鍵,正因為孤獨者長年來累積許多受挫經驗,壓抑眾多情緒感受,內心其實是很渴望與他們相互信任的,但又害怕受傷。

因此受困於擔心害怕的心理防衛機制中,與他人連結不一定是交付出全部的心情再度換來挫折經驗,相反是練習充新審視現階段的自己比過去受挫的自己更有力量,能與他人相處時建立良好的界線,從適當的相處距離裡,重新練習信任他人以及信任自己是值得被陪伴的。

        最後,鼓勵孤獨者往「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向前進,在榮格心理治療與存在主義治療中,許多創傷案主、孤獨議題案主,都能透過「覺察、感受、整理、轉化」的歷程,把過去的生命經驗淬鍊出新的意義,例如我爸媽從來不愛我,給自己機會去看,爸媽當時沒有足夠的能力給我「我所需要的愛」,而我們之間斬不斷的羈絆,是象徵對愛還沒有放棄的證明,從中尋找新的對自我人生主題意義的詮釋。

 

孤獨者很辛苦,卻也有機會體驗最精采的心靈,人生活得不迷糊,善用這樣的特質,人生將會得到飛躍性的心靈能量,往下個生命階段邁進。

 

圖:蔡博堯心理師

文:蔡博堯心理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