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孩子的世界沒有"難"字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家,長女半夜大哭,強撐著睡眼,摸尿布,泡奶,試溫度,餵奶,拍背,洗奶瓶,等到要睡了,又張著眼睛好一會兒才能入眠,起床一定精神不濟,卻又莫可奈何。然而幼子委託奶媽帶,不到一個月,夜間就不必起來,可以一覺到天明了。我們夫妻的結論是:人家有經驗。看了梁旅珠的書才知道,原來她當初也深受半夜餵奶,精神不濟,情緒不佳之苦,後來他慎重其事的把它視為必須先行解決的課題,於是逐日延長餵奶時間(以十分鐘為單位),一個月後,孩子習慣一覺到天明,梁氏也有了較充足的睡眠,精神也較好了。孩子像白紙,習慣是可以由父母來訓練、來培養的。(梁氏把半夜餵奶當做是待解決的問題,然後就解決了;我們夫妻沒意識到那是個問題,以為大家都是如此,活該當時夜夜為此而精神不濟。孩子沒問題,有問題的往往父母。你相信書上或網上,或別人傳承的如此觀念,所以你只能無奈接受;如果你認為孩子是可以訓練的,書上網上僅能供參考,大人應該視自己狀況先顧好自己,你就會在愛護孩子之餘,設法兼顧個人需求了。)

孩子眼中無難事

又例如訓練大小便,自己吃飯,睡覺起床等等,孩子跌倒,收拾玩具等等,全都是類似的概念:父母反應才是決定他如何反應的最重要因素,父母無所謂,孩子就無所謂(除非是真正受傷或太痛了)。父母大驚小怪,孩子就有樣學樣了。這點從小舅子的孫女學游泳可以看出,小舅子的孫女七個月大,父母帶著他去玩水,小小女玩得很開心,然後呢?小舅子接手後,也陪他暢快玩水,但偶而會將她的頭壓往水裡滑過去,剛開始,小小女因為太過突然,有點嗆到水,但小舅子視若無睹,若無其事,轉移注意力後,再將她的頭往水裡滑過去時,又嗆到水;但幾次後,她竟然就會自然而然的自動閉氣了,就這樣學會在水裡閉氣了。我跟小女提及此點,她不認同,所以呢?所以小外孫連試都沒試就被否決有此可能性。其他像學自己吃飯,學認字,學語言,學自己大小便都是同樣的狀況,同學的孫子,兩歲就會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了,為什麼?父母認為會拿湯匙就可以訓練他自己吃飯了,開始時可能吃得到處都是,但父母不以為意,十幾次後,他就會了,從此就不需父母再勞心勞力了。可是如果父母看到書上或網上說,不急,三歲再訓練也不慢,那麼別人講你就聽不下去,即令在嘗試階段,也是看到他吃得到處都是,就罵咧咧的,認為自己動手還比較快,或者斷言他還沒大到需學習…

你認為他應該會,他就會

你認為他應該會,他就會,不會也會;你認為他應該不會他就不會,會也不會。例如自己大小便,剛開始從包尿布到訓練他會自己大小便這個過程,如果你認為他應該會,那麼你就會想方設法的指導,鼓勵,有了問題你也會設法解決,然後呢?他就會了,原來也許書上說還太早,但因你認為他應該會,所以他就會了。反過來說,你認為他應該不會(也許那是書上或網上的說詞),那麼即使他的能力或發展已經足夠了,因為你不認可,所以呢?他還是不會。可能連試都沒試就被否決了;也可能試了,但因初期不熟悉,卻被你認為是他發展未到的明證,不必再試了,所以呢?他就還是不會了。他的會不會,不是決定於他本身,而是決定於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不是嗎?

你認為沒事,孩子就認為沒事

又例如跌倒,父母認為那是稀鬆常事,同理他,與他共情,說一定很痛,媽媽幫你呼呼,讓它不要那麼痛……你共情同理,但表現得若無其事,他也就若無其事,拍拍屁股站起來又去玩了。如若不是,父母或照顧他的大驚小怪的,驚慌失措的問他痛不痛?痛不痛?然後怪罪害他跌倒的地方,拍打該處,嘴裡說它很壞,害她的寶貝跌倒了,請問:他會覺得跌倒是小事,是稀鬆常事嗎?當然不會,不是嗎?是他原來就把跌倒看做是大事,要驚恐反應的嗎?當然不是,他的反應只是學習或模仿照顧他的人對此事的反應而已,不是嗎?

孩子其實有無限的可能

看過一個五歲就背了近五百首詩詞的孩童,主持人問他奶奶會否太過嚴苛,教他太難的內容了。她奶奶回答,布置一個環境,建立一個氛圍,在歡樂又帶有競賽的狀況下,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孩子不知道什麼是難?只知道有不有趣?難不難,那是大人想的,孩子心目中那有什麼難不難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