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斷食善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像傅達仁先生一樣—,「斷食而亡」,對家屬,對病患來說,應該算是一種較為可行,也較為人道的處理方式—尤其是看著長期接受加工延命的親人的痛苦和掙扎者來說,更是如此。即令原先是為了長者或病者著想,時間久了,觀察多了,也一定會有些感觸,質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有待商榷?至於沒有親歷者,對此既無知,也未必想了解吧?

 

那麼誰會對此質疑?質疑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誰會對此質疑

會對此質疑者我想有二,其一是法界,然而在昨天的報導中也有檢察官提到:「斷食善終」與「加工自殺罪」的構成要件不符,它是遊走在法律和道德間的灰色地帶,既屬灰色地帶,因此法界大概也不會想介入;另一會對「斷食善終」產生質疑的則應是與病患直接有關的醫界。

 

醫界質疑的可能原因

那醫界質疑的可能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醫界應該也瞭解健保有近四分之一的費用是用在「無效醫療」—"即使在沒有希望可以改善病患狀況,仍然堅持進行的醫療行為"—上面,。而這些「無效醫療」的執行者是誰?就是接受過嚴格醫學教育和訓練的醫師。他們為何明知是「無效醫療」卻還願也還在繼續執行?而且執行者如是眾多(所以才會一年花費二千億左右在無效醫療上頭)?我認為這與他們所受專業教育和訓練有關,醫者主要是在診斷和治療,是對病症的積極處理上。病人來了,總要做點什麼,否則就醫做啥?另外呢?他們也害怕病人死在自己手裡,他們不相信醫療是有極限的;有些病症現代醫學還無法處理這個事實,他們不相信也不接受,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再者他們畏懼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怕被告,既影響聲譽,也需耗費時間和精力在跑法院,或接受專業調查上面。他們所知所長就在醫療—即令是無效醫療也是醫療—而在家屬要求或詢問他們關於「斷食善終」一事時,他們因為專業上沒經過此種教育或訓練,所以他們其實也不很清楚,但卻會覺得自己的專業受到了質疑,他們會有被業餘牽著走的不自在感。(當然還有人質疑與廠家有關,但我以為不至於。)

 

換言之,醫者之所以質疑「斷食善終」乃因:

  • 違反專業:
  • 良心不安:
  • 被牽著走:

 

我不知道各位看出來了沒有:有的時候,越專業,越難改變,也越偏執。

 

討讑

面對死亡這個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的課題,普羅大眾的相關知識自有提高的必要,然而,醫界對生死課題的探討和共識更為重要,畢竟不管是病患或家屬最信任的人都是醫生(這從無效醫療的費用中也可看出),醫生的提醒或建議對患者及家屬影響重大且深遠。也許「斷食善終」仍有改進的空間,但最少不失為方法之一。如若醫界有更好也更人道的做法,大家也較易信服。但,在加工延命只會帶給患者和家屬負擔和苦痛的情況下,只質疑卻又提不出更好的解方,則顯非負責之舉。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自噬斷食是斷食療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身體進行自我清理和修復的過程。透過斷食,身體進入低糖和低能量的狀態,從而啟動自噬機制。這種自噬不僅可以清除老化或受損的細胞組件,還能促進身體的修復和新陳代謝過程。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自噬斷食是斷食療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身體進行自我清理和修復的過程。透過斷食,身體進入低糖和低能量的狀態,從而啟動自噬機制。這種自噬不僅可以清除老化或受損的細胞組件,還能促進身體的修復和新陳代謝過程。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