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求善》談「哲學式」的人生

raw-image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也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因。


  我們因著理性而對真假、善惡產生永恆的要求。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絲毫沒有模糊的空間。但問題是,我們真的知道何謂對錯嗎?如果是神,那麼祂知道何謂對錯,甚至祂的任何言行都是具有德性的(適當的)、都是一以貫之的符合正義的。然而,人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判斷時所根據的事實、價值都是建立在一種「相對性」上。如何突破、超越相對性所產生的限制,靠得便是理性的實踐。而斯多噶哲學便是一套流傳600多年,貫穿希臘時期、希臘化時期,以及羅馬時期的哲學學派,其哲學結合了倫理學的理論與日常判斷的實踐。讓哲學走入日常,成為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在這個因為多元價值而使我們沉溺在自我價值(個人、社群)而忽略他人價值(整體、普世)的時代,專業與專業之間越來越壁壘分明,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而人與人關係的維繫便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書宛如哲學史的介紹,讓我們學習一套能夠用理性實踐的倫理學─斯多噶哲學。在這多元社群的年代,能夠藉由哲學練習,不斷連結無限的理性與有限的個人生命,進而成就精彩的人生。


  首先,斯多噶哲學貫穿希臘時期、希臘化時期。而此兩時期最大的差異在於,希臘雅典原是個社群主義的城邦,直到雅典被斯巴達征服,斯巴達又被馬其頓王國征服,亞歷山大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希臘化帝國。其對倫理學產生的影響是,由「社群」主義轉為「普世」主義。倫理學不再只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說同一種語言、適用同一套規範、同一種文化的人所適用,而是宛如今天全球化下跨文化的、一以貫之的、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普世的倫理學。但何謂普世價值?又如何建立、維繫普世價值?


  斯多噶哲學認為邏各斯(Logos),是理性、是神、是自然萬物的原則或道理、是共同理性(客觀性)的化身,有了邏各斯使得宇宙與自然成為可能。因此,斯多噶哲學主張順應自然就是順應理性,而順應理性才有追求真正自由的可能。那麼,何謂順應自然?滿足生理的慾望是否就是順應自然?吃喝拉撒睡當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是只有生理慾望、還有心理及精神上的滿足,以及考量個人之外社會環境的利弊。不能只一味的追求滿生理慾望的人生,而應該追求有德性的人生。德性,便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做出「適當」的行為。


  但我們都不是聖人,怎麼知道、達到行為與行為間的完全一致、以及行為背後理性的相互扶持?靠得便是不斷應用理性追求德性、追求判斷善惡的可能。而這是個滾動式的過程;不斷發問、回答、決定行動,再針對自己所做的行動,不斷地重新發問、懷疑,甚至全盤否認。理性就是某種制約,因此藉由理性克制自我才是順應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每天在睡前省思今天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行為在整體環境中引起的影響是好還是壞?而壞的行為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從而實踐德性、實踐用理性思考、實踐順應自然的人生。


  因此,追求健康或財富也是實踐德性的一部分,藉由適當的追求健康或財富,亦讓德性的生命有實踐的可能。而哲學式的人生,便是一個以追求實踐為導向,而非以擁有理想為導向的人生,藉由理性的哲學練習,讓整體理論與個人生命得以連結。「哲學式」的人生,就是不斷以理性實踐、超越人的限制,以達到完全自由的人生。

2020/2/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