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憤怒日記》

孫秀賢在平凡的中產家庭長大,看似平順的求學生活,日記本卻充滿了被壓抑的痛苦,永遠活在父母的期待與規劃中,導致他患上憂鬱症,每天必須服用 14 顆精神藥物。終於在某天他擺脫所有,決心成為不受支配的惡人,三年後成為了一名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並在之後與朋友創建公司 ATRASAN 成為代表。孫秀賢用結果證明自己的選擇,希望透過文字分享,幫助更多讀者奪回人生主導權,獲得成功。
《憤怒日記:誠實面對欲望,在殘酷世界迎向勝利》(2024)

《憤怒日記:誠實面對欲望,在殘酷世界迎向勝利》(2024)

過去看過的多數心理勵志書籍,都在向讀者強調「每天在日記中寫下感恩的事」的重要性,儘管現實中有許多不如意,但是感恩日記可以促使我們發現生活周遭習以為常的事物,學會珍惜和感謝它們,最後由衷地體會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很幸福的人了。

作者原本也是感恩日記的實踐者,隨著人生不斷探入谷底,他漸漸發現,感恩日記更像是一座令他安於現狀的牢籠,催眠著自己生活已經過得很好,換來的卻是更多的藥物服用、與同學的成就差距逐漸變大等等。意識到這點後,作者拋開感恩日記,改寫憤怒日記 — 在日記中記下每天感受到的不滿、對他人的嫉妒、獲得成就的渴望等等,化悲憤為力量,不顧一切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為惡人

拋開善良的人設,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欲望,不需要覺得賺大錢或是功成名就的目標很媚俗,每個人都有自己渴望過上的人生,不必受到他人的眼光影響。在作者眼中,惡人就是能夠坦然追求自己人生的人,就算因此被他人指指點點,也甘願接受責難。唯有成為惡人,我們才能找回人生的主導權,成為自己的主人。

憤怒日記徹底解放了作者心中的惡人,面對自己的競爭心理和慾望,拋下容易滿足的怠惰態度、不得罪人的膽怯習慣,以成功為唯一目標努力。

「好羨慕藝人受到大家關注的生活。」

「明明年紀相仿,為什麼我無法達成像他那樣的成就?」

「別人都在努力時,我到底都在幹什麼?」

憤怒日記的要點,是藉由他人的成就,來激發自己內心的惡人想法,憤怒的情緒必須指向自己,讓情緒成為自己向前的動力。將憤怒的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只會變成純粹的抱怨,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惡人的生活不自在,但善良的人生不幸福。

惡人的武器

Meta Speaking

能言善道的演說家絕不會餓死。

希特勒憑藉著出色的演講能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追隨者,最後透過民主當選成為領導者。Meta Speaking 是掌握對方心裡的說話能力,而評價口語能力最好的基準,在於能否說服與你對立的人。其中一個技巧是「意識說話法」,預先了解對方的心裡,在說話時不停拋出訊息給對方:「我知道你聽到我說的話會有什麼感覺。」讓對方產生被你理解的感受,進而放下成見聆聽你想說的事情。

流暢的寫作力

話會揮發,但文字會永遠留下。

許多成功人士用書籍留下自己的價值觀,話語容易隨著時間被淡忘,但是文字會永遠存在。寫文章的訣竅在於,放下第一次就想做到完美的執念,秉持著惡人的氣魄,不看別人的臉色,先隨心所欲地寫下想法;擁有草稿之後,讓自己休息個幾天,再重新回來審視這份草稿,進行潤稿修飾。若是每一次下筆都要求結構和文句的完美,只會讓自己身陷反覆修稿的泥沼之中,無法前進,最後也就容易放棄。

社交智商

即使被罵也要是故意被罵。

社交智商不足的人,容易因為做出不適當的行動而遭受損失。作者分享了幾個高社交智商的表現,例如:學會隱藏對他人的指責和嫉妒,不在背後說閒話,將這份情緒反過來激勵自我,這也是撰寫憤怒日記的要點;當對方踩到你的底線,一定要當下指出他的錯誤,這是避免事態擴大的最佳方式,提升社交智商不代表只能迎合他人;不對他人給予良性的指責發怒,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衷心感謝。

壓倒性的生產效率

時間分配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作者將時間分成三大類:獲得資源的時間(賺錢、維持生計)、成長時間(學習、運動)、休息時間(睡覺、聚會)。我們要盡量提高成長時間的比重,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減少休息時間,但是這樣只會讓身心更加疲憊而無法長期維持下去。更好的方式,是為自己的工作賦予意義,讓成長時間之外的活動,也能幫助你成長。例如:在咖啡廳打工表面上是用時間換取報酬的決定,但是如果可以將這份工作視為是提高社交智商的練習機會,或是替未來開咖啡廳的夢想累積經驗,維持生計的時間也能是你成長的時間。

頂樓的視野

惡人不靠本能行動,而是計畫後再行動。

每當需要做出重大決定時,暫時放緩步調,想像自己站在頂樓向下看的樣子,以第三者的角度眺望現在的處境 — 如果做決定的是別人,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人們常常會像專家一樣回答他人提出的問題,但卻對自己人生做出非常愚蠢的決定。


這本書讓我連結到最近在讀的另一本書《一如既往》,裡面提到一個概念 — 困境會讓人去做、去思考一些在太平時期從來不曾想像的事情。憤怒日記就有點這樣的意味存在,刻意製造對自己不滿的情緒,反過來作為成長的動力,這個突破現狀的力量,是滿足於每天日常小確幸所無法企及的。

作者並非完全否定感恩日記的效果,只是認為感恩日記不適合自己,容易被自己當作不需要努力的理由。偶爾覺得疲累時,感恩還是一個能帶來正向的能量、幫助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作者的經歷,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們另一種的思考維度 — 過於滿足於現況,有可能是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種阻礙。

在這本書的後半段,作者分享了許多自我開發方法的迷思,我還蠻喜歡這部分的,雖然大家不一定能認同他的看法,但是確實給了讀者一個從不同角度思考的機會。像是對於成功人士「早起」的推崇,作者抱持著不同的看法:

我每天早晨都帶著挫敗感開啟一天。「再多睡一會兒……」喃喃自語地閉上眼睛,結果這一會兒成了兩小時,一整天都很懊悔,沒有活力,一天 24 小時都覺得自己是個連早起都做不到的失敗者,這一天完美地毀了。

當我不再為了早起而掙扎,反而成功完成了許多專案。雖然我仍因為睡眠障礙未能好好睡覺,但因為不再勉強自己早起,而是按照自己的生理時鐘作息,所以心情很好。

最重要的是擺脫了「早上爬不起來的人就是失敗者」的錯誤想法,以比任何人都高的效能感開始新的一天。……不要只看結果,然後因為無法學習別人而自責,請停止這種想法。

延伸閱讀

  • 《萬物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2021)by Bill Bryson
    • 遵循著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孫秀賢認為基礎原理才是最核心的知識,只要打好基礎,知識就會像銀行利息一樣,不斷衍生。《萬物簡史》就是一部可以學習到許多底層基礎知識的作品。
  • 《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2018)by 蔡社長
    • 廣而淺的基礎知識,如同奧坎剃刀(Occam’s。razor)「越簡單越強大」的道理 — 最簡單核心的知識,往往能產生最大的效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