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能走多遠,取決於人的見識|見識之旅

2018年8月2日,蘋果公司市值破兆,誰是最大受益者?

答案是巴菲特。

巴菲特從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投資蘋果,當時蘋果的股價為99元。巴菲特第一次買進了10億美金的蘋果股票,之後巴菲特一路增持蘋果股票,總投資超過300億美金。

當蘋果市值破兆時,股價漲到207.05元,巴菲特手上的蘋果股票價值超過500億。

2016年第一季度至蘋果股價破兆的股價走勢(圖片來源:Morningstar)

巴菲特原本從不投資科技公司,因為他不投「他看不懂的公司」,這是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只在能力圈內行事」,超出能力圈之事,再美好也要捨棄。

1995年起,互聯網蓬勃發展,巴菲特由於堅持投資哲學,拒絕投資瘋狂的互聯網公司,輿論甚至因此認為「老爺子不行了」。

6年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巴菲特因為堅持自己的投資哲學,避免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股災。

能力圈就是,一個人透過長期努力,真正能建立起來的能力範圍。

當巴菲特看到曾孫女和她的朋友人手一支iPhone,手機一離身就不行了,巴菲特就意識到蘋果用戶黏著度非常高。利用自己洞悉消費品市場的能力,花了大量時間與蘋果用戶交流,巴菲特認識到蘋果的產品確實很有價值。

被問到為什麼破例投資科技公司,巴菲特認為換個角度來說,蘋果本質上還是一間消費品公司,他投資的是一間受用戶喜愛的消費品公司。巴菲特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只在能力圈內行事。

既然待在能力圈內如此美好,我們還要拓展能力圈嗎?

2019年股東大會上,有人問巴菲特:「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應該要持續拓展能力圈,還是堅持在能力圈內行事?」對此巴菲特回答:「如果可以拓展能力圈,就盡力去做。不過,拓展能力圈的進度無法強求。我這麼多年也才拓展一點點。」

拓展能力圈很難,但很有價值,值得盡力去做。怎樣才能拓展能力圈?提升見識是關鍵。




談論提升見識的益處之前,先來看看人缺乏見識會怎樣?

美蘇冷戰期間,雙方都有零星的友好舉動,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到對方國家辦展覽。其中一場在蘇聯舉辦的美國展,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

廚房辯論中的尼克森和赫魯雪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訪問蘇聯,與蘇聯第一書記赫魯雪夫一起參觀美國展。尼克森此行是為了宣傳美國的和平理念,看到廚房裡面的洗衣機,他想到一個話題,和赫魯雪夫說:「我們為什麼要競爭火箭製造呢?競爭製造洗衣機不是更好嗎?」赫魯雪夫則強硬回覆:「美國人搞那麼多型號的洗衣機,純屬浪費而已,我們蘇聯每間新房子都有洗衣機,而且都是同一款,務實而不浪費。」

不只辯論意識形態,尼克森還和赫魯雪夫辯論未來的交通方式。尼克森聲稱美國能讓每個人都擁有一輛汽車,而赫魯雪夫聽了情急之下,竟說蘇聯會讓每個人擁有一架飛機。尼克森馬上反問:「那這些飛機要停在哪裡?」

美蘇冷戰之時,也是世界從傳統走向現代社會之際。身為領導人,赫魯雪夫必然是蘇聯最優秀的人之一。然而缺乏見識,讓赫魯雪夫的視野受限,進而說出讓自己出糗的話。

缺乏現代社會的見識,廚房辯論赫魯雪夫輸的並不冤。

提升見識有哪些益處?提升見識,就像換了一雙眼睛,提升辨別機會的洞察力。索羅斯就是透過見識找到機會,因而獲得財富和名聲。

1990年,東西德統一進程開始,貨幣統一也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由於西德馬克較值錢,再加上協商時政治家提議調高東德馬克的匯率,因此東德人民紛紛將手邊的東德馬克兌換為西德馬克。

此時德國馬克面臨通膨壓力,德意志聯邦銀行為了對抗通膨因而提高利率。當時歐洲經濟正低迷,歐洲各國央行調低利率刺激經濟,此時一枝獨秀的德國馬克便成為被兌換的對象。大量的歐洲貨幣湧入德國,尤其是英鎊和里拉,被兌換為德國馬克。

1992年9月,由於英鎊流失的問題,英國此時有三個解決方案。一是減少英鎊供給,讓英國國內通貨緊縮,二是讓英鎊繼續貶值,三是向德國施壓,讓德國降低利率。一跟二都要英國買單,只有三是讓別國買單,英國當然要採用第三選項。

同時,德國正在領導歐洲統一貨幣,也就是歐元的籌備。各國對德國曉以大義,希望德國降低利率,負起責任穩定歐洲經濟。

看樣子,德國降低利率勢在必行。有一個人不這樣看,他就是索羅斯。

索羅斯根據德國納粹崛起的歷史,當年希特勒的崛起就是因為通貨膨脹,判斷出德國不會降低利率讓馬克通膨。避免通膨,避免夢魘再次發生,已成為德國人的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德意志聯邦銀行絕對不會做出通膨決策。

接著,他仔細研究市場,他認為一旦通貨緊縮,英國短期信貸市場會受不了,因此英國不會減少英鎊供給。留給英國的只剩下唯一一條路:英鎊貶值。

得出這個結論,索羅斯開始大把下注,做空英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十幾天內賺進10億美金。

見識過人的索羅斯,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把握住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缺乏見識會出糗,提升見識能把握機會。那麼,怎麼提升見識?

討論怎麼提升見識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確見識的定義。

見是看見,是閱歷,是向外拓展;識是認識,是見解,是向內思索。

見識首先是見,看見更多,閱歷更豐富。閱歷可以是親身體驗,也可以是讀書。讀書也是一種閱歷,它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讀者可以與不同年代、不同地理空間的人交流,讓感知不受時空限制。

再來是識,認識越深入,見解越深刻。要有自己的見解,就要思考,再思考,不斷反思。只有頻繁且高品質的思考,才可能具備深度見解。

要想提升見識,一方面要向外拓展,一方面要向內思索,兩者都不可或缺。

有的人頻繁到各國旅行,但我們與之交談卻不會覺得他是個有見識的人,是因為他只是看得廣,卻缺乏思考,沒有深刻見解。

有的人專精某一領域,但卻不具備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歸根結柢是因為真實世界的問題是複雜的,往往需要用上多個領域的知識才能把問題解決,而這樣的人見得少,也就不具備解決問題所需的綜合能力。

能走多快,取決於一個人的熱情;能走多遠,取決於一個人的見識。

因此我創立《見識之旅》專欄,與讀者一起向外拓展得到閱歷,向內探索得到見解。

《見識之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提高讀者的見識,幫助讀者持續做出正確決策。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不進則退的不只人的學習,企業的發展也是不進則退,國家的經濟亦是如此。

進步,很多時候是必需品。

那要如何持續進步?關鍵是要持續做出正確決策。要做出正確決策,需要人的見識。

在現代社會中,我認為人應具備的見識包括3個領域:科技、商業和思維成長。要認識科技發展的趨勢、理解商業運行的規則,以及培養思維方式的成長。

《見識之旅》的定位是一個專注於科技、商業和思維成長的專欄,用人人都能讀懂的深度觀點,幫助讀者增長見識,培養持續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

三角形越往下延伸,底邊越長,就和人提升見識的過程一樣,閱歷越來越廣的同時,見解也越來越深刻

我想邀請你追蹤《見識之旅》,一起踏上見識之旅。

能走多遠,取決於人的見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