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有個校園霸凌事件便是始於某個同學被栽贓,但因為老師及同學都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事後舉凡發生每件壞事都把矛頭指向他,甚至還懷疑這位同學染毒,前前後後被七名師長霸凌四個月,最後因為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而離開了世界。
《那時,沒人相信我》雖然是韓國的圖文作家所創作,內容卻與這個新聞事件高度相似,講述的是一個孩子被同學誣陷,即便他勇敢指出肇事者,卻仍然不被相信,反而被指責想嫁禍他人,也因為他堅持自己的清白,於是被所有人孤立而日益感到窒息難耐。
我想這個孩子所遭遇到的困境不只是被誣陷,而是事情發生之後連自己最親愛的家人都寧可聽信他人的說詞而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當家長被指責自己的孩子闖禍時所產生的「羞愧感」讓人失去了理性的判斷。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看到老師是失職的,既然有人不認錯,也明確指出是另一個同學所為,為什麼老師還存有偏見呢?事實上,許多的校園霸凌都是由師長帶頭的,當老師幫某個同學取了嘲諷的綽號,或是設置「特別座」給特定的同學,都是助長霸凌的行為,而非行使正當的管教。
然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事情圓滿呢?我認為身為師長或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就要先讓孩子對自己有信任感,讓他們相信自己是能坦然地表達自我,並且在犯錯的時候不必擔心遭受責罵及懲罰,否則就如同故事中的肇事者選擇噤聲而讓被冤枉的人蒙受委屈。
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教會孩子能為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無論誰是真的肇事者,被眾人排擠及懲罰的結果可以讓一個人學會負責嗎?還是反而讓人學會下次做壞事的時候要更加小心謹慎而不被察覺呢?
我認為要培養孩子勇於認錯及負責的態度還是始於「信任」,我們相信孩子有改善的誠意,並且相信他們的本性仍是善良的,當我們任意地把一個人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也就代表了我們對他的敵視與放棄,是更不可能教會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這個未完待續的故事結局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引導我們去思考當我們為了適應環境是否真的要順應眾人的期待而被迫承認自己沒有做過的事?還是有其他自保的方法去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說詞,又或者能否乾脆不要期待他人的信任而堅守自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