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你有沒有想過原住民根本不這麼想?

最近科普議題很夯(身為編輯真的很有感),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還要有轉化資訊以同理受眾需求的能力。而當科學教育遇上原住民族要怎麼談呢?

這時你需要轉換位置思考的能力,而這跟你是哪一族、是不是原住民也未必有直接關係。而是活在當代的我們能不能跳脫被主流/強勢體系灌輸和定型的思維。

——每次遇到這樣的衝擊,都會讓我想著「原來我還是不夠懂『原住民』」。

例如我最近在籌備的播客專題。剪輯期間我跟樂鍇老師談及,上次訪問李馨慈老師她們時(排灣族,屏東大學的教授,也是防災研究計畫主持人),其實我當下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例如我太不知道為什麼,學者們沒有辦法直接蒐集出一套關於原住民如何防災的傳統知識。

樂鍇老師聽完我如何訪談的描述後,鐵口直斷:「你那樣想就錯了,你問的問題也問錯了。」還來不及懵個半秒,他繼續說:

「你看過我們部落的遷徙圖嗎?你有看到每次遷徙的原因嗎?每次遇到自然環境的變化,族人不是嘗試適應,就是遷徙他處。不是像現代人一樣用科技、用工程用什麼大規模改變自然環境的方式,去對抗或阻止災害。

所以說,為什麼我會在演講的時候說,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科學思維去檢驗或評判原住民族知識,而是要持續從具原住民主體的論述,研究和理解原住民族知識的脈絡。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是跟自然互動著的,甚至我們排灣族對自然有靈性的觀點。

所以如果你用非原住民的想法去問vuvu『如何防災』,但你有沒有想過,對他們來說,就沒有要『防』(阻止、對抗)那些災?我們的傳統中,面對自然環境,如果從來就不是『抗災』、『恨災』、『人定勝災』,那當然很多情況下,就不會有你以為的、符合現在思維可以成立的『防災知識』。」

聽他講完,我真的是痛快被打頭發覺自己還是被「殖」得很嚴重欸,也終於聽懂節目上馨慈老師、地質技師錕安和青年奕德他們在感嘆的

「『人』卻總是被排除在外」

「對原住民來說這不是災害」

「外人只會質疑,為什麼原住民不要搬走,為什麼要住在很危險的地方?」

也瞬間很慚愧又很感謝,當時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真的很有耐心的向我解釋他們在努力的事情。聽懂越多,真的只會越覺得,不是原住民很傳統,是自己跟不上原住民。

註:

請理解這篇簡短文字以及報導中提到的某些敘述是相對而非本質化的論述;所以非常推薦大家去聽樂鍇老師談原住民族科學教育,也請期待之後與「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合作播客系列訪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