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當發現我沒有過上符合我想像中的成功人士,因此我被3C綁架、用社群逃避現實,刷了好幾個小時,也無法停止腦中混亂思緒,因此我開始嘗試冥想,與《我可能錯了》一書中的作者相同,剛開始嘗試冥想時有太多無謂的念頭出現,初期我想控制自己不要去想,但大腦是一個很神奇的「生物」,當你說不要想白熊,腦中會出現超多白熊,我控制不了大腦。
後來我學習臣服,臣服大腦的念頭,我不壓抑他奔放的想法,但適當的保留距離,這些想法好比是馬路上呼嘯而逝的車輛,而真實的我站在街邊看著車輛經過,當我學習保持一點距離,就能慢慢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為什麼這個念頭會出現,是我在擔心著什麼嗎?幾次的練習之後,我就變得越來越容易進入冥想狀態。
「愛自己」這句話在各種以女性為主要客群的商品,當作廣告訴求廣泛使用,不過...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自己」,當我有意識的認知到原來我一點都不珍惜自己,才認知到批判自己最兇的人,就是我自己,可是為什麼總有個一直批判的念頭出現,是天生的受演化影響,還是後天的教育,讓我們變成一個非常愛批評自己的人呢?
根據華盛頓大學教授 Timothy J. Bono 所述,我們比較注意壞消息是在演化過程中承襲的本能,壞消息相當於「危險」,在遠古時期,壞消息更是攸關生死的危急之事,因此我們透過注意負面訊息,以保護自身避免危險,趨吉避凶就是人類的本能反應。
心理學家 Rick Hansen 解釋,負面消息會觸發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一旦觸及到杏仁核,負面事件、消息會迅速的激發大腦中的相關回憶,而相較之下,正面的經驗、事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回想。(引述:【你不是真正悲觀】都是「消極偏見」惹的禍,研究顯示:「我們就是比較愛壞消息!」)
這樣思考下來,好像能解釋為什麼我總是記得不好的回憶,對於美好的事情卻很容易遺忘,而不停歇的批判念頭,是在提醒我避免落入過去的壞情況,書中作者提到他和自己達成一項協議,想做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佛陀給了他三個禮物,分別是,第一個:「無常」,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第二個:「正視內心」,面對艱難情況,嘗試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選擇留意的目標,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第三個禮物:「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我們是帶著印記的生物,印記的編碼來自我們的成長方式、家庭教育或是文化經歷,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念頭突然冒出的話,那都相信這些否定自我的言語,這些言語是真實的你嗎?不論是吸引力法則或是正向思考都好,曾經我也是別人說我不好或是事情做得不夠好,我就會陷入很深的否定自我情緒,比如:主管曾說我在30歲時就已經做到什麼樣的高度職位,你這樣真的不行,或是看到我提出的方案直接給個白眼,有時候想起來心中還是會有些起伏,深陷別人否定言語,儘管離開工作環境這些言語仍不斷鞭打著我,批判最兇的是我自己,於是我下了個決定,我有意識地開始分辨,這只是一個大腦念頭,跟事實無關,當我開始這樣做時,我發現自信也慢慢的累積。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他們應有的樣貌,也許我們能以不同方式著長難頭,給予他們不同的空間。
《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