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閱讀日譯本的必要

    我從長年翻譯教學的經驗中發現,中日筆譯班學生們多半是天資聰穎,而且都認真解讀文本,以期得出正確流暢優美的譯文。在此,還必須說,秉持這種態度與熱情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譯者將來能否保持穩定優質的譯作產出。不過,對學生來說,他們受限於我在課堂給予的截稿壓力,有些段落文句分明可以理解和讀懂,因缺乏實際操練(翻譯),為了譯出恰如其分的文句,往往顯得舉棋不定,或者因過於慎重(為了打磨華麗的辭藻)而進退兩難,最終走向了超譯或詞不達意的境地。

     

    我始終認為,中日譯者要提升翻譯品質更多時候需要從日譯本中得到參照和恢復正常中文狀態的標竿,並善用這個「方法」精進自我,提煉準確生動的中文譯詞,缺少這長期進化的自我修煉,就很難得出優質的翻譯之作。以戴蒙德的暢銷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例,日譯本的書名《銃.病原菌.鉄》,如果這部書沒有出版中譯本(作為譯文參照),那麼遵守「忠於原著」的譯者,把它直譯成《槍枝、病原菌與鐵》大概也會理直氣膽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忠於原著精神,在內文中照搬「和製漢語」,並深以為這樣的譯法才有靈(魂)。當然,我這樣的觀點必然有人反對。在他們看來,凡是在書市上流通的各種語種的中譯本,它們必定就是上乘的翻譯作品,否則出版社怎會一本一本的出版?

     

    乍看下,這個說法很有說服力,作為受眾的普通讀者的確無法反駁。於是,我又催生出另一種回答:給予○○好棒棒,給予○○獎的同時,難道我們不應當追問它們的權力來源?以咱們家茶行購進茶品為例,每個茶商提供茶葉樣品給我們鑑定,我們專業的茶師就得在認真嚴謹品味之後,給茶商這款烏龍茶評分(優點缺點),考量市場需求和進價成本才做出決定。擴大言之,所謂「好茶」「好書」「好譯本」的標準,其實,只有「專家」方能勝任,消費者的「好」多半依個人偏好或媒體效應影響。但不爭的事實是,有實力的專家永遠是少數派,說他們是寥若晨星亦行,少數派終究不敵大眾媒介的強大攻勢。

     

    順帶一提,近年來,台灣的出版業似乎正在流行一種悲觀主義:現代人不讀書、不買書、玩手機,出版前景形勢越來越糟……。看到這種居高臨下的高論,我只想說:既然出版業沒有希望沒有賺頭,何不索性關閉出版社呢?有閒功夫報怨這個那個,何不更認真花功夫製作精良的書籍,以分享或鼓勵因各種原因掉隊的讀者們重新回到讀書有趣的世界,這不是出版人應盡的文化責任嗎?


    延伸閱讀:

    「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鐵鐵》(上海譯文,200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