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學習語言的順序:先從「聽」開始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車車」的聲音。如果想瞭解大腦運行的細節,可以觀看Netflix《Babies 零到一歲》紀錄片。 

一歲多開始,小孩嘴巴發出來的聲音,就具備有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實質內容。包括會叫爸爸或媽媽,肚子餓要吃東西,口渴要喝水。除了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本能—哇哇大聲「哭泣」之外,他們開始用嘴巴形塑出語言,表達他們的需求。

我們學母語的過程是從「聽」聲音和「看」動作,聽懂,才開口說。

從歐洲民族普遍能聽或說三個語言來判斷,我們要小孩學好外語的起始點,並不是聽、說、讀、寫一起丟給小孩全盤接受,而是要從「聽」的訓練開始,聽懂了,表示文化接受度高,自然就會讀懂。讀懂了,有興趣從文本延伸,藉由不同的管道認識人,不管是網路平臺通訊軟體或遊戲或者聚會的場合,自然就會想表達想說出自己想講的話;之後,有社交上、學業上或工作的需要時,就開始學習如何寫句子及文章。

資本主義下的社會負面產物,就是講求「快」,快速記憶法、速成法,商業利益及體制學習之下,學生看到好的方法(補習班提的方法確實也都是很棒的方法),為了講求效果(尤其是看得到的效果),大家對於學習外國語言的順序,被教條式的考試成效誤導。以為聽說讀寫全部一起學,就是正確的方法。

其實不然。

臺灣小孩學外語,在學科的壓力下,先天已經有一點排斥感,若用錯誤的學習順序,還不會跑,就要求會飛,揠苗助長下,英語的學習成效單就考試的結果,或許過關,但卻漏掉培養與人溝通互動的文化的接受度及彈性應變能力。

讓我們回到幼齡階段學習語言的順序,先用「聽」加上「看」的方式學習外語。從外語學習時間法則原則下,每天花的時間不用太多,只要30分鐘。重要的是從接觸的文本當中,找出字彙10個單字或單詞。然後以三年為一個階段,分別接觸不同的文本。

學齡前的小班、中班、大班階段的這三年,先用英文繪本,指著圖畫解釋故事及文字,不急著背單字,只要聽懂故事、句子、單字的意思就好。

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這三年,開始用「屏讀」的方式,「聽」加上「看」影片,瞭解影片中的故事脈絡,卡通影片出現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的邏輯設計,是小小孩學習外國語言最好的文本教材。

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除了「屏讀」之外,開始加入「讀本」,也就是出版界喜歡推銷的「橋樑書」,是介於繪本與大量文字書之間的一種特殊排版書。每個孩子喜歡什麼讀本大有不同,如果要節省開銷花費,去圖書館借不同的讀本,讓孩子多接觸雜書,自然會找到適合他閱讀的類型。

國中一年級到三年級這三年,是考驗家長和孩子的關鍵三年。這三年是臺灣社會升學體制下,孩子碰到第一個有特定任務的人生階段,普遍的師長都會告訴孩子「要好好唸書」,才會「考上好的學校」。

在這樣的氛圍下,學英文就從過去的「兒童英語」轉變成「英文科」,學習機構不再強調「快樂學英語」,而是強調英檢能力測驗。

依我個人的看法,這個階段是臺灣青少年喜歡學英文或者討厭學英文的分叉路。

兒子在小學一年級時,我們選擇用英國卡通Alphablocks作一系列的聽力練習,製作公司真的是佛心來著,一整套的影片在Youtube上都可以點閱,每集影片只有3分鐘左右,故事是以字母為角色,設計有趣的情節,讓孩子自然懂得英文字是用字母拼出來而形成單字。

進入小學一、二年級時,兒子比較想要看Disney卡通中文發音版,而Disney無論是電影或該頻道的卡通影片,在中文配音上的品質也有一定的程度和趣味,喜歡看中文版,只是因為比較想瞭解故事內容。

這時候,媽媽就要耍一點心機。在那個串流時代還沒有流行時,租借DVD是一個看全家看電影的娛樂來源。小男孩特別喜歡看中文版卡通電影,於是媽媽只好用一些招術。「如果看英文版,我就多買一些熱狗爆米花。」,或者通常孩子喜歡重覆看同一部電影,就跟孩子約法三章,今天先看中文版,明天若要看的話,可以看英文版嗎?

徵得孩子的同意後,孩子通常會執行爸媽的意志,這是小孩的天性使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一系列文章是提供家長一個有效的英文學習計畫,只要每天陪伴孩子20分鐘,用時間累積自己和孩子的英文檢定實力。在2024-2025年每周發布一篇,總共100篇的觀念及方法,只要實際執行,一定能提升英文能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