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機構照顧與失能者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raw-image

    圖片來源:AI

    [機構照顧的偏見]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年就會GG。有些人歸咎機構照料不周導致,尤其,我們見到機構有不少都是偏傳統,四、六或八人房型,房間裡大多是臥床、「等死」的老人,餐食跟廚餘幾乎分不出優劣的機構。

    這邊可能有一個巨大的邏輯偏誤,會選擇送去機構,大多都是病人身體到一個拐點,波峰已經到了向下的瞬間。所以你說送去機構,因為機構導致狀態更加慘淡,確定不只是恰巧到了每況愈下的「正常發展」嗎?

    另外還有一個邏輯偏誤,我們社工大多都是為了貧困的個案去尋找機構啦,預算有限,所以去看得、參觀的大部分都是價格低廉的機構。所以幾乎沒有機會去見識什麼是高檔機構。

    [高檔機構]

    你有見過高檔機構嗎?我見過。

    高檔機構每個月基本費用5-8萬,每餐要多吃水果也行,月費多兩千。除了吃外,理容院、做指甲、復健、就醫、看電影、卡拉OK應有盡有。高檔機構的餐食,講真的比外面的簡餐還要讚,看得我都想吃了。事實上,我奶奶就住在高檔機構,每次去探訪,恰巧遇到午餐時間,我都很想問。

    「阿嬤妳這個不吃可以給我嗎?」

    (絕對不是用H JC的球球哽)

    但即便她住的是高檔機構,但她仍然每況愈下,直到最近,她的手部甚至已經不好使,需要他人餵飯,臥床的時間越來越多,因為坐在輪椅上會導致她的尾椎疼痛。年紀這麼大,開刀又毫無效益。

    她會分享照顧服員會怎麼逼迫她吃飯,而倒臥在單人房裡,也是沒多久就遭到照服員發現。

    [除不盡的照顧公式,除了......]

    當然,她去機構前,也受到叔叔們的激烈反彈,畢竟,機構長期以來被冠上惡名。那是兒孫不孝順才會送長輩去的地方。不過,我支持機構有很大的原因是,機構是最「公平」的去處。今天誰照顧長輩、照顧病人,你永遠都無法將照顧責任公平分擔。

    你說A顧一三五、B顧二四六,那禮拜天誰顧?誰又要負責帶她或他看醫生。每個家庭的概況不一樣,有的子女家庭媳婦可以幫忙、有的子女家庭媳婦不願意幫忙、有的家庭孫輩還在也能幫但有些的家庭孫輩不願意幫。

    更別說是有些子女甚至未婚,還得上班,根本沒能力照顧。

    上面講的都是願意照顧的,「不願意」照顧的呢?

    ABC願意照顧,D假裝沒這回事,不用出力,啊D不就最聰明?

    照顧不是算數,無法整除,但是機構費用可以整除。所以,機構是最公平的方式了。

    回到上面的例子,ABC分擔照顧費用,D假裝沒這回事,但可以用長輩的名義要求D給付照顧費用,ABC手足也可以訴諸法律,要求D付錢。

    這樣一比,比無法除盡的「照顧分擔」不是公平多了?

    [購買服務]

    確實,送老人或病人去機構有些殘忍,每一個人都想留在家裡或熟悉的地方終老,只是,當一個人成為失能者,那麼很多事情再也不是他說了算。

    你可以吵、你可以鬧,但這麼做只會讓大家難做人,累壞一大群人。

    你可能會說,講這麼輕鬆,那你老了就願意去住機構嗎?

    如果有錢,當然住。

    與其留在家裡讓其他家人看見自己的無能,不如花錢去買服務。

    所有服務我都有付錢,吃喝拉撒,把屎把尿、更換尿布,茶來張口,以上都是付費式服務。只要我不是無理取鬧,那麼機構本來就應該滿足我的必須需求。

    [對於機構的負面想像]

    有些人會說,機構會虐待老人。

    不,不完全對。

    要回到一個重點,對機構而言,老人或病人是商品,而延續商品的價值,讓消費者持續購買服務才是重點。所以機構會想辦法延續商品的價值,讓消費者持續購買,所以他們通常不會「刻意」去虐待老人。

    但確實有可能因為不是一對一照料而「疏忽」,例如,他們可能不會立即處理任何小狀況,當一個機構住民因為沒胃口兩三天,拒絕進食,他們或許不會消極處理,因為還沒變成大問題。但等到沒胃口、沒進食達到一兩週才開始積極處裡,那問題可能就越來越大了。

    用一個更極端的案例,住民排不出尿一、兩天,假設未能立即發現,而是等到無法排尿一兩週,那可能就是極大的問題了。但這就只能回到每一個機構的用心程度,通常越具規模的機構較不會有此種情況。大型機構往往都會有較具系統性的管理措施,對於每一個住民的各種狀況通常都會做成紀錄,並即時回報家屬,但小型機構通常較難做到如此。

    當然,機構照料絕對不可能有家屬親自照料的好,這點也都是必須面對的。

    過去也曾經聽過有家屬提到,送長輩去機構,不料後來長輩死在機構,因此被其他手足撻伐。我勸道。

    「真的會死,在哪裡都會死。死在機構總好過死在你照顧的當下,千夫所指,好像指責就是因為你照顧不周才會死。但講真的,有時候就是時候到了。」

    [成為失能者]

    當一個人成為失能者,那種心境不是人人都能夠體會的。

    機構跟我爸說,奶奶常常一個人痛哭失聲。

    我問,不是已經適應機構了嗎?

    其實奶奶去機構已經是第二回了,第一回,是輪到我爸照顧,他照顧不來,所以送去機構一個月。

    第二回,則是其他叔叔照顧後發現實在撐不住,所以緊急送去機構。

    第一次去機構,老人家可以體會,畢竟兒子身體有不好;第二次去機構,沒法體會了,竟然三個兒子都同意,根本意圖拋棄老人。

    她哭了好幾回,而當意識到再怎麼哭也沒法回家後,她不哭了。

    最近則是因為手部沒力而哭。

    「她覺得完了。」我爸說:「現在連要拿碗都不行了,真的玩了。」

    背後可能有的想法是。

    「完了。我再也離不開這裡了。」

    當一個人從健康,即便發生事故而失能,甚至是漸漸老化而逐漸失能,都不可能「準備」好面對自己的無能。

    人類最恐懼的就是面對無法掌握的事情,這也是失眠會讓我們如此焦慮的原因。當事情變得不可控,這是最令人無助的。

    當然,失能就是最可怕的不可控。

    你不知道明天醒來,哪裡會變得更不好使。

    你不知道明天醒來,是不是再也嚇不了床。

    所以她哭泣著。

    [去理解失能者]

    有些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失能,有些人則不能。

    社工執業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埋怨案家不願意使用服務,或者案主不願意接受服務。

    有些人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使用照顧資源。

    有些人寧願自己把家人拖垮,也堅持不讓外人照料。

    因為不使用照顧服務,好像就更能符合華人的孝順美德。

    有些是深耕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傳統價值,有些則是仍無法接受自己或家人的失能。

    他還沒有這麼糟吧?我還沒有這麼糟吧?

    另外有一些,則是對於照顧資源的「負面想像」。

    這些服務很貴吧?(其實沒有)

    去機構都是外勞在照顧吧?(其實也沒有)

    那些機構都是會虐待老人吧?(當然也沒有)

    照顧服務員會講中文嗎?(不會中文那雇主怎麼交辦任務?)

    有聽過照服員會偷東西?(拜託你家是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偷)

    社工做的,就是去釐清這些可能不存在的負面想像。

    這些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搞定的,要花上好幾次,甚至可能好幾年。

    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試圖去理解他,理解他成為失能者的苦楚,去體會他們的困難,說出來,讓他理解我們理解也真心希望他更好。

    只是通常沒那麼容易啦,說的比做的簡單。

    我也經歷過花了六年,才使個案讓我去家訪,到後來也沒使用長照資源,只讓我帶人進去復健呀。

    不過我想說啦,也不用太快覺得「個案沒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失能初期抗拒服務,甚至失能好幾年也還是持續抗拒,重點是讓對方知道,可以伸手向哪裡求救那就好了。

    我們都不想被拋下,面對我們的拒絕服務的個案,告訴他可以去哪裡找我。

    恰似送去機構,如果子女送往機構以後不聞問,那才會讓機構的老人或病人覺得自己被拋下。

    那才是真正的無助。

    講到這個,我爸每兩天就去探訪一次奶奶,帶點老人家喜歡吃的小東西去,這點我是真的覺得他很不簡單。

    後記:

    補一下當時我奶奶被送去機構時,我被我們家族推出去坦啦。

    他們跟奶奶說。

    「都是王晨宇說這裡好的。」

    笑死,出事我扛啦。

    然後離院大概十分鐘我就接到電話。

    「你爸電話沒接,所以打給你。」

    我有點緊張,趕緊問護理師怎麼了。

    「會計上班了,可以來先結費用了。」

    靠北,付錢這種小事可以傳訊息啦。

    看到電話很緊張耶。

    然後強調一下,照顧不是只有送機構。

    特別要講機構,是因為機構是一條不得不,也往常考慮到這裡,通常就是無路可走的選擇。

    我更推的還是使用外籍看護啦,只是我對多數台灣人能否成為一個好的「雇主」通常沒有信心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