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機收起來吧!父母因手機分心,會影響與小孩的互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raw-image
  1.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2.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3.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4. 分心的父母,與小孩的視線接觸減少,這對嬰兒特別重要
  5. 兒童與父母的互動行為,也會因為父母分心而減少
  6. 成人一天平均看60次手機,有70%的父母承認會在照顧小孩時因為手機分心
  7. 父母分心除了讓兒童感覺被忽略外,也容易感覺到寂寞、被拒絕、缺乏支持、心情低落
  8. 父母常因手機分心,可能會影響小孩的語言發展、影響學習社交技巧
  9. 當父母因為手機分心,有時也會造成小孩在家裡或戶外玩遊戲時受傷
  10.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會讓小孩感覺到「手機很有價值、很有趣、很重要」
  11. 兒童或青少年除了感覺被忽略、影響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學習父母行為,更容易「手機成癮」。
  12. 青少年的手機成隱,容易影響學業成績、同學互動與睡眠
  13. 青少年的手機成癮,容易惡化衝動控制、無法對未來的成就感到滿足,這會重挫青少年的學習能力
  14. 在大家討論事情時常分心用手機的人,會讓同學、同事感覺不信任
  15. 在跟情人相處時,忍不住還要常看手機的人,會讓另一半感覺愛情已逐漸消逝
  16. 不過,最新的研究認為,任何分心行為,無論是看手機或看書面資料,都一樣會影響親子關係。所以,最關鍵點不是「手機」,而是你能否專注地面向一個需要你的關愛的人。
  17. 蠻多研究發現,只要手機在視線範圍內,即使沒有打開、沒有去碰觸,我們都還是會忍不住看一眼手機。
  18. 所以啦,當我們跟我們親愛的小孩、情人、重要的事業伙伴與朋友相處時,可以試著把手機放到別的房間。這麼做除了可以改善互動品質外,也可以減少自己的手機成癮。
avatar-img
1.5K會員
497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訂閱、追蹤健康網紅,常收看他們節目,對粉絲來說是好還不好呢?正面、負面影響都有,最新的研究這麼說。
這幾年有些研究注意到「發炎指數」跟社群網站的關係,包括臉書、IG,在台灣,Line跟最近熱門的「脆」也應該算在裡面吧!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最近的研究,嘗試驗證這假說,然後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
年輕女生紛紛穿著性感的衣服自拍,這是性別平等進步的象徵,還是退步的象徵?兩個角度看都對。性別平等,讓女性敢跟男性一樣表現自己。但在經濟不平等惡化時,也會讓一些女生以性感自拍增加自己對有錢男生的性吸引力,改善經濟困境。
Chutzpah是常用來形容今日以色列人的一個字,但這個字該怎麼翻譯呢?最新的ChatGPT 4o一開始翻成「厚臉皮」,我追問還能怎麼翻?ChatGPT又回答可以翻成「無畏」「大膽」。也有人翻譯成「膽大妄為」、「反權威」、「膽大妄為」,可見這個字蘊含多重意義。
訂閱、追蹤健康網紅,常收看他們節目,對粉絲來說是好還不好呢?正面、負面影響都有,最新的研究這麼說。
這幾年有些研究注意到「發炎指數」跟社群網站的關係,包括臉書、IG,在台灣,Line跟最近熱門的「脆」也應該算在裡面吧!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最近的研究,嘗試驗證這假說,然後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
年輕女生紛紛穿著性感的衣服自拍,這是性別平等進步的象徵,還是退步的象徵?兩個角度看都對。性別平等,讓女性敢跟男性一樣表現自己。但在經濟不平等惡化時,也會讓一些女生以性感自拍增加自己對有錢男生的性吸引力,改善經濟困境。
Chutzpah是常用來形容今日以色列人的一個字,但這個字該怎麼翻譯呢?最新的ChatGPT 4o一開始翻成「厚臉皮」,我追問還能怎麼翻?ChatGPT又回答可以翻成「無畏」「大膽」。也有人翻譯成「膽大妄為」、「反權威」、「膽大妄為」,可見這個字蘊含多重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父母而言,是否應該讓小孩子使用手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給孩子用手機的教養心得,並探討了贊同給孩子手機的理由,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手機成癮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本書《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真是太寫實啦。尤其是3C產品的使用,一直是我內心的隱憂,給與不給,什麼時間給,都讓人頭疼。 我先生不太滑手機,他在家的時間都是以做家事為主,我想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跟孩子吃飯時我也不使用手機,好好對話、專心聆聽。這個部份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Thumbnail
郝代驊老師也鼓勵我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他提到:「對於被禁止使用手機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學習。」相反,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因為職業的關係,外出時總是會對於父母和孩子如何互動,特別留意。 有次看到一位爸爸帶著目測約兩歲的孩子走到戶外,爸爸拿起手機幫孩子拍照紀錄後,接著就埋頭於手機中,不再理會孩子。 孩子指著大樹,回頭呼喊爸爸,爸爸對孩子點頭示意後,又繼續回到他的手機世界裡,剩下愣愣站著的孩子一人。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父母而言,是否應該讓小孩子使用手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給孩子用手機的教養心得,並探討了贊同給孩子手機的理由,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手機成癮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本書《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真是太寫實啦。尤其是3C產品的使用,一直是我內心的隱憂,給與不給,什麼時間給,都讓人頭疼。 我先生不太滑手機,他在家的時間都是以做家事為主,我想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跟孩子吃飯時我也不使用手機,好好對話、專心聆聽。這個部份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Thumbnail
郝代驊老師也鼓勵我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他提到:「對於被禁止使用手機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學習。」相反,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因為職業的關係,外出時總是會對於父母和孩子如何互動,特別留意。 有次看到一位爸爸帶著目測約兩歲的孩子走到戶外,爸爸拿起手機幫孩子拍照紀錄後,接著就埋頭於手機中,不再理會孩子。 孩子指著大樹,回頭呼喊爸爸,爸爸對孩子點頭示意後,又繼續回到他的手機世界裡,剩下愣愣站著的孩子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