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整理女王山下英子在她的暢銷書《斷捨離》中,提到了「One Out, One In」這個方法:
把雜物整理完畢,並按照7、5、1的公式收納好之後,未來若想入手一件新物品,就必須先捨棄一件現有的物品。注意要先「捨棄」,再「補上」,這樣才不會因疏忽而讓物品變多。反覆進行「一出一進」,我們將會發現,自己對擁有的物品越來愈喜歡,審美意識和品位也逐漸地提升。
初次接觸到這個理念的時候,我覺得「一出一進」的方法很棒:隨時保有斷捨離的意識,養成關注身邊物品的習慣,這樣既能維持物品的數量,又能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優化物品的質量。
然而,仔細思考之後,我卻認為這是個容易被「誤解」和「誤用」的方法。若要去實踐,還是有需要舉一反三的地方。以下列出執行「一出一進」時,你需要注意的3件事: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喜新厭舊的人,「一出一進」似乎給了你一個買、買、買的正當理由。反正只要先扔一樣東西,就能名正言順地去購物了。
你看出問題了嗎?這麼做,會讓你在購物時不深思熟慮,有隨便的心態。心想:反正如果不適合,扔掉再買就行了。但是這樣會讓你陷入「丟了再買,買了又丟」的循環,不但對環境和荷包不友善,更重要的是,這偏離了「斷捨離」的本意。
你需要先明白斷捨離的核心價值:切斷物慾,捨棄雜物,並從反覆練習的過程中,脫離對物質的執著。
我個人認為,「捨棄雜物」要比「切斷物慾」來得簡單多了,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看著一袋袋雜物被清理出門,知道自己的辛苦是有成果的)。然而,無止盡的物慾是家中雜物的源頭,若不刻意控制物慾,就很容易陷入丟了再買,買了又扔的無限循環。
因此為了幫助「一出一進」的順利執行,我們應該學習理性購物才是。
我曾經對「一出一進」有個很大的疑惑:我們擁有的物品類別五花八門,而不同類別的物品所花費的金錢、佔用的空間也各不相同。如果我買一套沙發前,先扔掉一件裙子,雖然符合一出一進的原則,但這麼做並不會為自己在斷捨離的路上帶來有意義的價值。
因此我建議,將「一出一進」的概念舉一反三後,再依需求制定適合自己的執行模式。舉例來說,你可以只專注在幾個你最「無法抗拒誘惑」的品項上(例如鞋子、口紅、保養品等)。
回想起多年前,還未接觸斷捨離時,因為喜歡穿牛仔褲,時常逛街都會逛到牛仔褲專櫃試穿、購買。然而,盤點衣櫃裡的牛仔褲,會發現有許多同類的顏色和樣式。那是因為當我試到一件漂亮又舒服的牛仔褲時,都會有種「可遇不可求」的感覺。只想迫不及待地買下,根本不會想到家裡已經有同款。
幾年前因疫情期間搬家,經過了一段「極端斷捨離」,並開始學習極簡生活之後,牛仔褲成了我執行「一出一進」的品項之一。這樣一來,我必須對已擁有的款式有所掌握,並把不喜歡的,樣式過時的,和已穿不下的牛仔褲給捨棄掉,才能購買新的。
這個方式大大幫助了我避免衝動購物,也讓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更加了解。
或許你會疑惑,為何要強調先「出」再「進」呢?只要數量相同,不論是先扔了再買,還是先買了再扔,不是都能達成目的嗎?
我從前也有同樣的想法。然而卻發現,因為購物比扔雜物容易,往往把東西買回來之後,「拖延症」就發作了。怎麼說呢? 請看我的經驗:
我將兒子的衣服數量固定在「7套」(長短上衣、長短褲各有7件),每當換季、衣服穿小了、和破損時,就汰舊換新,補足數量。這個固定數量的方法很棒,小朋友生長快速,這樣既能讓物盡其用,也能約束媽媽我的購買慾。
在汰舊換新方面,由於要確保衣服能銜接,我通常先買了新衣服後,再淘汰舊衣服,並沒有遵守「先出再進」的規則。而就如以上提到的,這麼做的後果是「拖延症」容易發作:明明已經買了一條新褲子要替換那條已破洞的褲子,卻覺得其實褲子破的也挺fashion的,捨不得扔;換季之後,新衣服已經添購,卻還提不起勁來整理舊衣服...etc.
還好小朋友快速成長,我才能持續修正自己的做法,在育兒斷捨離的路上越來越進步。
以上是我個人因沒有「先出再進」而遇到的問題。以此提醒你,汰舊之後再換新,按順序進行,能讓你不拖延,以避免物品在不知不覺中又變多了。
以上討論了幾個在執行「一出一進」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1)別陷入「為了買而扔」的循環;2)執行於同類型的物品;以及 3)「先出再進」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