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肺活量38%的故事。
肺活量的意思是,每個人吸一口氣吸到飽,極飽、非常飽、超級飽,你用手放在自己的肚子跟胸口,覺得胸腹都向外凸到最凸之後,吐氣吐到底,這「一口氣吐出來可以吐多少空氣」就是肺活量。
所以想像肺活量是個氣球,吐到底、沒有空氣可以吐時是0%(也可以想成是一顆現在沒電的電池),充氣到最飽正要吐氣那個時刻是100%(也可以想成電池滿電狀態),啊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充氣到38%的神秘數字。
一個人的肺活量大約5000毫升(這是方便計算的不精確數值),38%就是肺裡頭現在還有2000毫升左右的空氣可以吐出—是你吐得出來的空氣大約還有2000毫升左右,但此刻肺中的總氣體量是比兩千還要多的,不過吐不出來的部份不是本日重點,我們先跳過。
這個神秘的38%,是每個人最放鬆的瞬間。要講這個最放鬆的瞬間,要再來介紹兩個角色,一個是我們的肺,另一個是肺外面的胸廓。肺是個喜歡向內縮的內向害羞人(?);胸廓則是我們的十二對肋骨,往前以軟骨跟胸骨相接,往後與脊椎相接。胸廓是個喜歡向外擴張的外向豪爽人(?),為了勒住這匹野馬(?),我們有外肋間肌、內肋間肌這兩組肌肉把肋骨連在一起。順帶一提,走向像是手插口袋一樣從上到下的外肋間肌有上抬肋骨的功能,而跟它呈90%交錯的內肋間肌則有下拉肋骨的功能。
我們看看自己的上半身,應該可以想像一下,肺是在胸廓裡被保護的藏器,為了避免磨擦,同時將肺黏在胸廓上,肺與胸廓間有雙層胸膜,胸膜之間有胸膜液做為緩衝。不過胸膜在這裡戲份很少,我們知道它是把肺跟胸拉在一起的角色就好。
欸~我少介紹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叫做橫膈膜。橫膈膜是位在第十二對肋骨之下,一片非常大的肌肉,把我們的胸腹分開,橫膈上面是胸腔,內有心肺;橫膈之下是腹腔,內有肝膽腸胃胰等等柔軟的內臟(當我首次知道隔間肉就是豬的橫膈的時候我感到震驚,但想想也很有道理,隔間肉這個名稱真是太貼切了)。
以上不小心介紹了肺、胸廓、外肋間肌、內肋間肌、橫膈膜這麼多角色,這些角色跟38%最放鬆的點有什麼關係呢?
當肺活量在38%的這個點,肺向內縮、胸廓向外擴張的力會是平衡的,因為肺與胸廓的力達到平衡,此時橫膈膜、內外肋間肌都不需要用力,這個時候,是我們每一次呼吸的起點與終點—前一次的呼氣已結束,下一次的吸氣即將開始—這個時候,氣流不流進身體,也不流出身體,非常平衡,非常放鬆,但往往只有一瞬間,甚至很難覺察的狀態,叫做”Resting Expiratory Level, REL”或”End-Expiratory Level, EEL”,中文直譯就是平靜呼氣水平、呼氣終點水平,我記得還有其它翻譯但總之先這麼稱呼它。既然是平靜呼氣水平、呼氣終點水平,就表示接下來要吸氣了。接下來的吸氣,橫膈會收縮向下,讓我們胸腔向下擴張,至於外肋間肌有沒有一定要幫胸廓上抬,老實說,我不知道(喂~)。
是這樣的,當我們不說話不用力也不運動的時候,這時候的呼吸稱為「平靜呼吸」(呼應上述平靜呼氣水平的名稱),平靜呼吸最不費力,每次吸氣、呼氣,大約是500毫升,我看看覺得應該橫膈向下這1~2公分就已經有500毫升了吧?外肋間肌要不用力用很少,要不不需要用力,就有500毫升了啊?
講到這有第一個神奇(?)的點,不用力狀態下,不需要思考的呼氣吸氣,大概是一瓶寶特瓶這麼多,而這個時候,胸口起伏程度不是很大;這500毫升的空氣量,大約佔肺活量10%(對吧?500/5000*100%=10%啊!),會讓肺活量從38%充氣到48%或大約50%左右,然後再吐氣,回到平靜放鬆的38%,完成一次平靜呼吸循環。
此時的呼吸,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吸氣:呼氣的時間,大約是40%:60%,以成人一分鐘會呼吸大概15次,每次約4秒來看,吸氣大概是1.6秒,呼氣大概2.4秒;雖然吸氣吐氣時間此時接近1:1,但換算成時間,大約會有個接近一秒左右的差距。
這一秒的差距,再加上呼氣到終點會是所有呼吸肌放鬆的時刻,因此呼氣時放鬆(活化副交感神經),吸氣時用力(至少橫膈膜要用力,因此會活化交感神經),好像也就是件很正常的事了。
不過整個平靜呼與吸的狀態,放鬆緊張可能也沒有差很多,這是因為肺活量在38%-60%左右,是人比較省力使用呼吸的時候。
平靜呼吸不是只用38%-48%(或50%)這個區段嗎?那48%-60%是在做什麼的呢?這個區段,是給我們說話用的。說話呼吸還是等下一篇吧!掰了位,按照我自己的體驗,所有的放鬆、冥想、催眠,都是在平靜呼吸中的放鬆狀態達成,當然,睡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