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筆記的方法》筆記,是增援未來的自己

作者:劉少楠,劉白光(Light)

互聯網領域連續創業者。他們的公司有兩款筆記工具——flomo浮墨(卡片筆記)、幕布(大綱筆記),以及一款付費專欄工具“小報童”。

raw-image


  《筆記的方法》兩位作者劉少楠,劉白光,是卡片筆記軟體flomo浮墨的創始人,在專注於筆記軟體開發的同時,為了服務數百位用戶,解決實際記筆記的痛點,持續研究記筆記的方法,這本書是他們多年沉澱思考的筆記心法,內容適用於現在絕大多數的筆記軟體,並非只局限於flomo。書中也有大量的筆記案例供參考,是本很實用好讀、即讀即用的工具書。


為什麼要記筆記?

  筆記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拿來用」,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就不需要記錄。筆記有哪些用法呢?不外乎儲存想法、儲存事實。無論是自己當下的靈機一動、苦思良久的結論,或者是聽到他人分享的想法、方法,只要對自己有用,都是值得記錄的想法。記錄事實也是如此,一些事件、物品資料,或許可能是未來發想的線索,或者是工作中重要的引用依據來源。


要怎麼做筆記?

  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話做筆記。」我們常常記了(蒐集了)很多筆記,抄寫摘錄書中的名言佳句,老師講的必考重點,或者是存了網路上看了有收穫的文章,但是,卻想不起來自己記過了什麼?在查找資料時,還是直接打開Google,而不是翻看自己的筆記。這是因為如果在記筆記時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容易忘記。用自己的話做筆記,目的是增加必要難度,在自己的大腦劃個刻痕,留下一點印象。

  資訊要可以使用,就需要先理解;要理解,就一定要思考過。用自己的話做筆記,就是倒逼思考。作者並不是反對"摘錄"式筆記,而是拒絕"不思考"。就算摘錄的原文,也要寫下幾句當時摘錄的原因(思考)、未來可能怎麼用?先思考,後記憶。不要想著「有時間再思考」,其實大多數時候,這等同於「不再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無法應用。

  只有經過思考、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才值得記下來。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值得記下來呢?在記筆記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兩個問題:

  1. 未來的我有沒有幫助?
  2. 過去的經驗中,有沒有什麼事情、想法或個人經驗值得借鑒?

如果這個內容對過去或未來都沒有幫助,也想不起來未來會在哪些場合用到,那其實可以不用記。因為即使記了也不會看。與其如此,不如等到以後真的需要時再用Google查找,或是問GPT。現在的資料來源非常多,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注意力去整理雜亂無章的筆記,所以必須只記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即可。


什麼時候記筆記?

  一句話:「有感覺的時候!」。在任何你感受到觸動的時候,就把感受記錄下來。無論是有靈感的時候,或者是感覺這個資訊有用、感覺好的時候,或者是覺得有啟發,甚至這件事情好像有點違反你原本的直覺,或是感覺到有情緒的時候,都可以把這些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

  記筆記的時候,重點在於記錄那些對自己有用的內容。什麼叫做有用呢?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近期會有用,或者這個資訊的實際操作步驟很具體。為什麼要記錄近期有用的資訊呢?因為如果你覺得這可能是五年十年後才會用到的東西,那乾脆不要記了。現在公共知識隨時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我們重要的是記錄個人感受和想法。以前老一輩的人記筆記,是因為那時候網路搜索功能不發達,有時候記筆記只是為了把事情記下來。但現在不同了,網路上可以找到大量資訊,多年後可能會用到的東西,到了那時候可能會有更新的工具和知識,也不需要現在就記錄。

  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記筆記時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好。因為我們是為了自己而記,不用一定要記得很完備、鉅細靡遺,除非你是要整理給其他人看得,則另當別論。


筆記怎麼分類?

  記筆記的時候,最麻煩的就是如何分類。這時候,作者建議我們不要想太多,回到原點,分類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容易找到相關資料。雖然別人的分類方式可以參考,但對自己未必有效。現在的筆記軟體都有打標籤(Tag)的功能,我們一則筆記可以打多個標籤,不像word或紙質筆記,只能放在一個資料夾/筆記本,所以分類起來輕鬆很多,不須太糾結。而且,分類不可能一步到位,這些標籤系統是動態的,是一邊使用一邊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應該邊用邊調整,由於我們不斷成長,標籤也永遠不會整理完,它會隨著我們每個人生階段的重心轉移,而有所改變。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幾個人的標籤分類方法,我挑幾個分享:

  • 根據使用的場景來分類,比如不同專業領域、專案、興趣
  • 高頻率使用的知識/原理/常識、低頻率使用的知識、實戰經驗(反思與外界反饋)
  • 重要/不重要 (是否區分緊急/不緊急,要看你是否拿筆記當作待辦事項清單使用)

  此外,我們可以製作標籤說明書,避免標籤功能重複。我們還可以定期維護,刪掉或合併不常用的標籤,並尋找組織標籤之間的關係。標籤說明書我原本就有在用,原本使用十多年的Evernote有樹狀標籤功能,去年改用Upnote後,為了整理標籤,我新增了一則筆記,每當新增一種標籤,就加入此索引中;新的筆記也可以打開這則索引,查看有哪些適合的標籤。

  常用的筆記方法還包括「收件夾」,一有想法就馬上記錄在收件夾,有時在路途中隨手一記,不方便分類,可先把筆記存在預設的收件夾記事本,之後再分類整理。需注意的是,要每天或每週定期清空收件夾,如果超過一個月仍未整理的筆記,其實代表它不重要,可以清掉了!


為什麼要回顧筆記?

  寫筆記的另一個重要點是定期回顧。如果不回顧,這則筆記對你來說就像是被壓在書架上的一本沒翻過的書,根本沒用。此外,定期複習可以幫我們克服遺忘曲線,溫故知新,補充新見解或新案例。那我們要怎麼回顧筆記呢?作者提出了三個建議來回顧筆記:投入固定的時間、同步思考、保持互動

  1. 投入固定的時間定期回顧是必要的。不要把回顧當作大掃除,而是拆成小任務定期執行。作者舉例自己三種定期回顧的時機點:
    • 每次記筆記之前,先看一下相關的標籤,或上次記到一半的筆記的上下文
    • 每天晚餐後花20到30分鐘整理當天的筆記,補充想法、標記標籤。
    • 每週或每月進行綜合性的回顧,找到不同筆記之間的連結。
    • 定期回顧過去一個禮拜的筆記或一年前的今天的筆記。
  2. 同步思考回顧時的重點是讓信息增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思考:
    • 這條筆記和我最近遇到的問題有關嗎?
    • 關於這條筆記,我有什麼可以補充的想法或思考?
    • 這條筆記和哪些其他筆記有關,可以增加哪些標籤?
  3. 保持互動持續和筆記互動,定期回顧、更新和補充新的內容,這樣才能保持筆記的活力和實用性。

結語

  從大學開始,我就開始使用Evernote,所以偶爾會關注各種筆記方法、知識管理系統,這類書籍與網路資料也很多,從怎麼寫讀書筆記、寫手帳,看電腦玩物長年來怎麼使用筆記軟體的文章,到這兩年又因AI再次火紅的名詞「第二大腦」,雖然學藝不精、很難克服惰性,不能稱做筆記專家,但每次看自己累積的筆記數量,也是小有成就感。實作那麼多年,看了這本書還是頗有收穫,首先,與其他筆記圖書的作者不同,兩位作者是開發、經營筆記軟體的創始人,面臨的是上百萬位用戶常見的問題,而不僅是一個人自己實操多年的經驗,所以這本書讀起來特別針對記筆記根本上的痛點:記了卻沒有用。建議大家在記筆記、整理筆記時,首先一定要用起來,不要太糾結寫得好不好。常常打開看看、修修補補,重要的是經過大腦思考,而不只是作為知識的搬運工。回到記筆記的初衷:增援未來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筆記的方法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快半拍成長日誌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