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跟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走一趟心靈之旅

人在低潮的時候是被動的、封閉的,希望有別人的關注、體諒,但卻因此總在迷茫低落的迴圈中,因為你的渴求不一定會被滿足。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部分,但這個世界卻不是非你不可,少了誰它都還是會繼續運作,股市依舊會開盤,AI也還一直在進步,地球仍在自轉,它不因為你而停下,也沒有人會因為你而改變。你只能改變自己,改變不了別人,你渴求他人的關心或抱怨朋友的行徑,也許都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樣子,必須認知到你只能改變你自己,所有的你不滿的現狀都是出於你自己願意改變才可能獲得改善的,就像蒼鷺說:「心理諮商向來是個自發的過程,只有你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人活著就是活一個心態,當心態好的時候,做甚麼都好。而心態好了,才有餘力向外去付出、關心別人、社交、溝通等等。蛤蟆先生的心理狀態逐漸改變之後,他能夠和老獾抵抗,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所想的,而不再被權威壓著逼迫著做出不想做得決定。人很多時候礙於面子、心理自卑等因素而屈就自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格去辯駁、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覺得別人說的話似乎也很有道理而不得不從,可其實我們都是有選擇的,或許只是缺乏勇氣。但我也很能理解,在憂鬱、低落的心理狀態下,是可能提不起自信和勇氣去表達自己、去傾聽內心的聲音而對外做溝通和交流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藉由很多專業的心理概念去讓我們了解人的狀態和內心的活動,讓蛤蟆先生對自己有新的了解,提升自我洞察與情緒智商,也讓我們讀者好像和蛤蟆先生一起去心理諮商,能夠藉由蒼鷺的提問檢視自己並且從蛤蟆先生的回答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再不從時期的轉變,也能了解兒童狀態的自然情緒探討、成人狀態的自我認知、父母狀態下的言行和觀念:

1.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分成兩種,分別是自然型兒童 (Free Child Ego State) 和適應型兒童(Adapted Child Ego State)。就演化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的基本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包含快樂、悲傷、恐懼、憤怒。在自然型兒童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毫不掩飾地表達這些情緒。

適應型兒童則是去適應你所需要依賴且無法改變的外界環境,書中的比喻非常貼切,當我們被丟到某個星球上的時候,我們非常弱小,有兩位比我們巨大很多的人出現,他們會照顧我,讓我吃飽穿暖,陪我玩樂,所有一切都得依靠這兩名巨人供給我們需要的一切,但也必須去承受去適應他們的喜怒哀樂。而這兩名巨人就是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小時候給我們很大的影響。

2.    父母的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同樣分成兩種:挑剔型父母和撫育型父母。剔型父母通常表現出批評、判斷和控制的行為。他們對孩子的行為有嚴格的標準,並且經常糾正、批評和指責孩子的錯誤。他們相信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和價值觀。就像是當孩子犯錯時,挑剔型父母可能會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或者「你這樣做是錯的,應該這樣做。」典型的例子就是《蛤蟆先生》裡的老獾。而撫育型父母則具有同理心,會在其他人需要或感到絕望時伸出援手,給予支持、愛護和理解的行為。他們關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提供鼓勵和正面的回饋,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他們相信通過愛與支持,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主性。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撫育型父母可能會說:「不要緊,下次你會做得更好。」或是「我相信你能做到。」

3.     成人的自我狀態

此自我狀態是個人理性和邏輯思維的表現,通常用來處理現實問題和進行分析。在這個狀態下比較不受情感和主觀偏見的影響,能夠客觀地評估情況並做出合理的決策。

 

「我們進行諮商的主要目標是:讓你自己發現你該怎麼做。」諮商師就像是我們在人生低潮時的老師,引導我們去正視自己的內心很多人覺得諮商就是聊聊天,為什麼一個小時就要2000元?但這是極具技巧和專業的談話,而且接收很多人的情緒、想法對於心理師也是一種消耗。在這個過程中能幫助你走出困境和迷局,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和認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